杜永麗 劉東方 董喆
(1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消毒供應中心 鄭州450006;2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骨科 鄭州450006)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影響現代居民生活質量的常見骨科疾病之一,隨著現代醫療水平的進步,微創手術成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首選方式,具有痛苦小、安全性高、療效顯著等優點[1]。但手術本身會破壞脊柱的穩定性,加之術后疼痛、活動受限均會影響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因此術后對患者進行有計劃的腰背部功能訓練,關注圍術期腰椎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采取規范、有序的護理措施可促進患者恢復,鞏固手術效果。集束化護理是一組經循證依據證實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集合,每個元素均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共同提高患者預后[2]。本研究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脊椎微創手術后采用集束化護理,旨在為臨床護理方式的選擇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30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采用脊椎微創手術治療,按隨機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50 例。對照組男86 例,女64 例;年齡 24~72 歲,平均年齡(51.68±6.82)歲;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8.75±1.68)年。觀察組男 82 例,女 68 例;年齡 24~72 歲,平均年齡(52.54±6.90)歲;病程 1~12 年,平均病程(9.01±1.6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臨床表現、體格檢查、CT、MRI 及X 線攝片確診;存在單側反復性、頑固性腰腿痛,伴腰椎管狹窄癥;具備脊椎微創手術指征;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多節段腰椎間盤突出;有手術禁忌證;伴其他重要組織器官疾病;合并周圍神經炎疾病;研究期間主動退出。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強化健康教育,說明疾病發生機制、誘發因素,做好患者術后疼痛干預、功能鍛煉的指導。
1.3.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集束化護理。(1)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由1 名主治醫師、2 名脊柱護理護士、4 名專家護士組成集束化護理小組,加強小組成員的學習培訓,掌握集束化護理相關知識。(2)評估。小組成員共同評估患者病情、心理特點及相關學習情況,找出循證問題。小組成員通過查閱文獻,對護理問題進行改進,制定完善的集束化護理措施。(3)疼痛管理。術后詳細收集患者既往疼痛經歷、疼痛認知及耐受程度,營造安靜、舒適、溫濕度適宜的病房環境,合理安排各種護理措施,減少對患者的影響。運用心理支持、音樂療法、身心放松干預等措施,緩解術后疼痛。(4)耳穴壓豆。耳穴壓豆是中醫特色物理技術,將王不留行籽粘貼于腰、腎、肝、神門等耳部穴位,適度按揉、捏壓,使相關部位產生酸、麻、脹等感覺。每次按壓1~2 min,每次貼壓1 周。(5)階梯性康復干預。術后麻醉清醒后,由專業康復醫師訓練患者被動、主動直腿抬高,做踝泵運動與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每次鍛煉20~30 min。術后24 h,在主管醫師協助下佩戴腰圍,行站立、行走訓練。術后2 d,循序漸進地增加患者站立、行走的時間與強度,隨時評估患者康復訓練的掌握程度。出院后發放功能訓練手冊、建立咨詢熱線,術后3 個月內避免腰椎前屈動作,避免穿平底鞋,控制體質量。(6)情緒管理。耐心聽取患者主訴,以共情療法建立雙方相互信任、和諧的護患關系,隨時捕捉到患者的情緒表達,通過溝通疏導、社會支持、音樂療法減輕患者負性情緒。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術前、術后1 個月、3個月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 腰背功能障礙指數[3]評價,總分0~45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腰椎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2)比較兩組術前、術后7 d 腰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4]評價,分值范圍 0~10 分。0 分為無痛,10 分為劇烈疼痛,評分越高,疼痛越劇烈。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前及術后1 個月、3 個月腰椎功能比較兩組術前腰椎功能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 個月、3 個月腰椎功能評分均較同組術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及術后1 個月、3 個月腰椎功能比較(分,)

表1 兩組術前及術后1 個月、3 個月腰椎功能比較(分,)
注:與同組術前相比較,*P<0.05。
組別 n 術前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觀察組對照組150 150 t P 32.49±5.61 31.82±6.02 0.997 0.160 23.65±5.49*27.89±6.12*6.316 0.001 12.64±1.54*17.52±3.29*16.453 0.001
2.2 兩組術前、術后7 d 腰椎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術前腰椎疼痛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7 d 腰椎疼痛評分均較同組術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7 d 腰椎疼痛程度比較(分,)

表2 兩組術前、術后7 d 腰椎疼痛程度比較(分,)
注:與同組術前相比較,*P<0.05。
組別 n 術前 術后7 d觀察組對照組150 150 t P 7.06±1.49 6.97±1.50 0.521 0.301 2.15±0.72*3.45±1.01*12.836 0.001
腰椎間盤突出癥多是因長期不正確的站姿、臥姿、坐姿等因素導致,多發于20 歲以上人群,因髓核突出刺激、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等部位,造成腰腿疼痛、雙下肢麻木等癥狀,使患者無法正常行走。脊椎微創手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獲得了迅猛發展,術中摘除病變髓核,切除椎間盤突出部位,可降低神經根和脊髓壓力,緩解術后腰腿疼痛程度,促進腰椎功能恢復。但手術僅能減輕髓核的壓迫癥狀,卻無法修復支配肌肉的結構和功能。另外,手術會損傷局部肌肉或神經,致肌肉功能障礙[5]。因此,加強腰椎間盤突出癥圍術期患者的護理干預,進行準確、合理、規范的功能鍛煉,可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
集束化護理最早是由美國健康促進研究所提出,針對某一疾病或某一患者,采用一組經循證依據證實的護理干預措施,旨在改善患者預后結局。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給予患者集束化護理,是通過建立集束化護理小組,綜合評估患者術后恢復期間的循證問題,以疼痛、情緒管理措施,減輕患者圍術期疼痛程度,并消除因負性情緒造成的疼痛敏感性增加,提高疼痛耐受性,消除患者術后疼痛;同時結合中醫耳穴壓豆,有補肝益腎、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作用于相關穴位,可調整全身臟腑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消除術后疼痛[6]。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康復鍛煉是一個漫長、持續、規范的過程,患者術后持續、不間斷地實施康復鍛煉計劃,采用階梯式康復訓練,能使其適應術后康復節奏,促進患者更好康復。
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1 個月、3 個月腰椎功能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術后7 d 腰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周支平[7]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其研究顯示,研究組術后腰椎功能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術后3 d 疼痛VAS 評分為(4.02±0.39)分,低于對照組的(6.22±1.2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采用集束化護理,可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促進其康復。綜上所述,在脊椎微創下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應用集束化護理策略,能夠提高患者腰椎功能,減輕其術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