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剛 周泓汛 王鵬
摘要:從新聞實踐中凝練出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對新聞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傳播規律和本質的理論表達,是主流媒體新聞報道過程中的理論基礎,對新聞報道工作起著主導性作用??陀^、實踐、辯證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方式的運用使得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發揮強大的輿論導向作用。本文通過分析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工作中馬克思新聞觀的運用,結合習近平主席對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論述,提出在新聞實踐中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新的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主流媒體、新聞報道、馬克思主義科學研究方法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在新聞傳播的實踐過程中構建并逐步完善的理論體系,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探索并總結出新聞傳播活動的客觀規律,也是指導我國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的基本方針和基本原則。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一個始終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開放性理論體系。1840年在柏林大學學習哲學的馬克思開始參與社會活動,進行實踐學習的過程中他先后發表的諸多文章提出“人民報刊”、“陳述事實”等思想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奠定了理論基礎。之后恩格斯、列寧等無產階級革命家不斷完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并發展至今,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鄧小平等結合國內實際情況,不斷繼承、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征的科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展到現在已有一百多年,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又進一步豐富了該理論。
1、 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
新聞事業屬于社會上層建筑,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統攝性觀念[1],它主要表現在思想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新聞工作的指導,政治方面要堅持新聞事業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原則,組織方面要堅持黨對各級新聞機構的領導地位。
2、 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
實事求是作為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髓,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產物,成為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體現在新聞報道過程中要真實地、客觀地反映社會存在。1842年12月31日,馬克思在《“萊比錫總匯報”在普魯士境內的查封》一文中說:“人民知道,報刊盡管受到敵意和輕率的毒素的毒害,但報刊的本質總是真實的和純潔的。”[2]由此可見,新聞的本質在于真實。只有以客觀的新聞規律為基礎,才能真正的在新聞工作、新聞宣傳工作、新聞輿論工作中發揮作用[3],客觀的基礎就是真實,所以不僅要從微觀層面對具體報道細節的真實性,在宏觀層面更要把握好處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正確引導輿論方向。
3、 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唯物史觀和群眾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人民才是歷史進步的唯一動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追求的是人民的利益最大化,馬克思認為報刊是人民思想和感情的表達者,因此報刊作為人民的喉舌是代表人民的利益的。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4]我國新聞事業具有事業性質、企業管理的雙重屬性,作為黨媒的主流媒體更應該主動發揮喉舌作用,承擔社會責任與義務,鞏固和壯大新聞輿論陣地。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新聞報道工作中的體現,其中馬克思主義科學研究方法是主流媒體進行新聞活動的過程中的行動指南,但在主流媒體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作業還存在一些不足。
1、 缺乏客觀的思維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認為物質是第一性并先于意識產生,意識是第二性的。新聞報道是人民反映和獲取外部世界信息的產物,必須尊重客觀事實進行傳播活動,報道內容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客觀的新聞報道不應有太多的主觀因素摻雜其中。但是主流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會賦予對客觀事件的主觀理解,比如對災難性事件的報道常出現災難不是新聞,救災才是新聞的報道方式,過度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民眾關注的災難事件本身報道甚少。2003年的重癥急性呼吸綜合癥事件(英文名SARS,以下簡稱非典)發生初期,由于政府沒有完全對外發布非典的相關信息,引起民眾的猜疑導致出現哄搶物資等負面的社會影響,在人民無法獲取具有可信度的事件相關信息的情況下,網絡平臺上出現一系列謠言成為主導輿論,產生了不良的傳播效果。與之相反的是在2020年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英文名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中,人民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迅速做出反映,利用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等,以及新媒體平臺如網絡、短視頻等實時更新該事件的相關信息,全面真實地報道新聞事實,讓民眾了解事件真相,對事件的流言達到了積極控制的效果,獲得了社會輿論導向的主導權。
2、 缺乏辯證思維
辯證唯物論中矛盾的觀點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體現在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里并且貫穿于一切過程當中,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體現在每一個矛盾都有其特點和相應產生的條件。在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中也存在著新聞現象和事件本質、信息傳送方和信息接受方的矛盾。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民對新聞報道的需求不僅僅停留在議程設置主題的范圍內獲取與自己相關的重要信息層面,人們的價值訴求和審美取向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導致近年來主流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會采用突出具體人物的報道,在平衡傳受關系的基礎上把新聞報道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就導致部分新聞報道更多關注的是新聞現象而忽略了對新聞事件本質的深度挖掘和邏輯論證環節,一方面能與受眾達到更好的共情效果,但另一方面使新聞報道缺乏強有力的說服力。受眾對事件的理解大多是基于經驗層面,主流媒體的報道不僅要報道經驗認知,還需要擺事實、講道理,發掘事件背后的本質規律,從而實現公共媒體的教育功能。對于標桿性的人物報道也存在夸大的成分,容易出現矯枉過正的情形。
3、 缺乏歷史思維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和法則是其一大特點,它強調不能簡單的就新聞研究新聞,而是要把新聞放在人類社會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歷史進程中加以研究和分析。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經常涉及到關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主題,生硬的報道流程和專業性較強的文字表述方式讓這類新聞報道的生澀難懂,受眾閱讀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起來,因此宣傳效果也大打折扣。主流媒體關于黨政的新聞報道應該立足于多方面,結合受眾的需求和宣傳效果改進報道方式,如2020年的兩會召開期間,人民日報《500字說清政府工作報告》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從長篇的書面化表達中提取出民眾所關注的信息,從而打通了政府和民眾之間上傳下達的有效傳播渠道。
習近平新聞輿論觀繼承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歷代領導人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思想的精神主脈,隨著新時代新聞業態與媒介技術不斷革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也有了不斷的發展。[5]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對新聞工作出很多重要指示,深化了對當代中國新聞實踐的認識,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體系。2019 年1 月25 日視察人民網時,習近平明確指出: “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6]
1、 以新聞傳播效果為導向,調整新聞報道內容與形式
主流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不僅參與國家上層建筑的構建,還承擔著黨與群眾溝通的橋梁功能。如果主流媒體在對黨政工作的報道上采取“黨八股”式,就會變成枯燥乏味的官方文章,讓民眾與黨和政府產生距離感。所以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內容和形式上需要創新,不僅內容上貼近民眾的生活,滿足其對新聞的需要,把宏觀上的黨政主題變成受民眾歡迎的硬新聞,還要在形式上結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進行整合,使新聞報道變成容易被民眾接受的方式。
2、 把握好輿論引導的度
習近平主席在對宣傳工作進行指示中談到“新聞報道關鍵是要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敝髁髅襟w的新聞報道要引導民眾的正向思維,培養民眾的新聞素養,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時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不被表面現象迷惑,從根源上斬斷流言傳播的途徑。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民眾關注的信息,解釋民眾的疑惑,從而增強國家凝聚力。特別是對于一些敏感問題的輿論引導更要做到把握新聞報道的度,不能只說一些只求穩的話,這不僅破壞了民眾的知情權,宣傳效果也會相應減弱,主流媒體應當正視問題、按時度效的進行新聞報道,拿到輿論的話語權,才能作出出有水平、有質量的新聞報道。
參考文獻:
[1] 楊保軍. 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觀念及其基本關系[J]. 新聞大學, 2017(04):23-30+45+151.
[2] 彭顏紅. 現代中國媒體要特別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C].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第一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論文集.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2006:174-187.
[3]楊保軍. 新聞規律觀念:“馬新觀”的基礎觀念[J]. 國際新聞界, 2020, 42(2):130-143.
[4]鄧紹根,丁麗瓊.新起點、新探索:2019年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綜述[J].國際新聞界,2020,42(01):64-78.
[5]尹韻公.論習近平新聞輿論觀的實踐基礎和時代關切[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9(03):26-33.
[6]習近平. 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 求是, 2019( 6) .
鄧剛(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 周泓汛 王鵬(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