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我國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高職院校應當緊緊圍繞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理念,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重視結構調整以及經濟轉型的要求,充分保障自身內部治理體系的科學性以及完善性,促使內部治理結構的改革進一步優化,推動學校治理向著新臺階躍進。在對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進行優化的過程中,高校應當確立科學的辦學指導觀念與思想,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意識到優化治理中提高質量的關鍵是優化學校內部的組織關系,完善并優化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本文就高職院校優化內部治理結構的途徑作出探究,以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內部治理機構;途徑
作為我國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技術型人才的中堅力量,高職院校應當將區域性以及應用性作為辦學的任務和目標。在辦學的過程中,很多利益相關者都會對其產生影響,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治理形式,學校內部組織結構、權利運行以及制度都存在各方面的不足,嚴重影響高職院校向著現代化大學制度發展的進程邁進,由此也成為當下我國教育改革過程中需要迫切解決的首要問題。因此,面對當下我國高職院校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高職院校應當樹立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對結構調整以及經濟轉型對于人才的要求進行適應,保障自身內部治理體系的完善與科學,促使內部治理改革不斷推進,確保內部治理能力以及運行效率得以提升,對內部治理進行優化與改革,將自身辦學活力充分的展現出來,保障自身的辦學效率得以提升。
一、內部治理與利益相關者
(一)內部治理
內部治理作為治理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在1975年被首次提出,隨后在經濟制度以及企業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其含義包括企業內的制度安排,也就是所謂權衡企業權利的機制以及企業進行決策的機制。在高職院校中應用內部治理,我國學者則認為其是包括各種治理的主體利益相關者的相互關系和治理主體與治理客體的相互關系。高職院校在大學治理指理念之下的制度化結構就是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的結構,其是高職院校監督自身的內部治理工作的一種管理體系,其能夠妥善地安排高職院校內部各種利益之間的關系。
傳統意義上的治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統治,權利以及權威是其最基本的要素,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建立并維護公共秩序。但是站在實際含義方面,治理與統治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首先,治理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已經成為我國各個主體關注的重點,公共權力的中心不僅僅只是政府,同時在公共部門同樣應當是多元化發展;其次,作為治理過程中的基礎,協調是民間組織、私人機構、公關甚至政府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的管理。進而建立起一個相互依存的治理體系,進而滿足預期的目標;最后,在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很多團體都會制定一些制度,這些制度或許是一整套規則或者是一種活動安排,且可以通過各方進行協商的方式安排這種制度。因此,在管理、社會以及經濟等方面治理理論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有效調節社會矛盾。在治理理念下政府對傳統的管理方式以及理念進行創新優化,將協商以及合作作為基礎,將更加有效的公共政策運行到社會實際中,促使社會更加高效的進行運作。與此同時,對于公共事物的管理社會應當積極地參與,要明確政府既是合作者又是促進者與協調者,對于政府組織的各種公益互動應當積極地參與,促進社會和諧有序以及有效地運行。
(二)利益相關者
在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中應用利益相關者理論能夠凸顯高職院校典型利益相關者的特性,相較于企業,高職院校有明顯的不同,其屬于一種非盈利性質的組織,社會效益最大化是高職院校的根本追求,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協助才能夠完成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理念。美國相關學者最早將利益相關者理論在高職院校領域中進行應用,其認為高職院校的擁有者并不僅僅是教授或者學校董事,還應當更加廣泛的包括公眾、捐贈者、政府、校友以及學生等,這些都是高職院校的擁有者,學校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是行政主管、學生以及教師。因此,針對高職院校內部管理組織而言,學生、教職工、學術性綜合機構、行政組織以及黨組織等都是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在高職院校的治理中之所以能夠使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其根本就在于在高職院校中不同利益相關者的作用以及地位都是不同的,高職院校在開展內部治理工作的過程中,其根本目的不僅僅是為學生謀取最大化的利益,同時還應當對管理人員以及教職工的利益進行保護。當然,在開展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的過程中,有關管理者不能單單因為自己具備某些權力或者是地位就開始為自己謀求更多的利益,要在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積極地尋找一個平衡點,對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進行兼顧并盡量保持平衡。以此才能夠充分保障高職院校在開展實際內部治理的過程中結合各個組織的力量,形成同一個追求目標共同協作努力,充分保障高職院校的社會效益。高職院校在開展內部治理的過程中充分兼顧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以及價值,能夠為高職院校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提升高職院校的發展以及教學質量。
二、現行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
作為一種微觀層面的治理,內部治理是高職院校內部機構以及制度不斷演化的一個過程,更是現代高職院校微觀制度的一種要素。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需要充分參照各自組織結構的訴求、特征以及功能屬性,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在不同的治理主體中合理地劃分決策控制權,促使他們的價值訴求充分具備程序性以及制度性,并且能夠在組織的結構下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促使相互依賴以及相互制約性的有效作用于治理主體的權利之中。對一所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的有效性進行判斷,應當觀察該高職院校在進行內部治理的過程中是否能夠及時的作出應變與反應,判斷其能否將高職院校內部的資源在學校的各個部門進行合理的配置,能否將高職院校的資源最大化,促使高職院校的辦學需求以及資源配置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為了提升自身的發展質量,尋求內涵式的發展道路,對于教育的改革一直在不斷的深化,對于學校治理以及制度建設的要求不斷提高。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在建立制度的過程中通常都會更加重視高職院校的內部治理結構,高職院校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其對原有內部制度性障礙所帶來的問題感受更加深刻,同時高職院校通過對自身內部治理結構的優化,能夠保障內部治理結構的設置進一步得到完善,保障內部治理結構能夠將自身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促使高職院校的運行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保障教學效率得以提升。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之一,高職院校要對自身內部治理結構的問題以及現狀進行及時的明確與梳理,充分滿足現代化大學的發展需求,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改革不斷地進行深化,保障現代化大學制度得到全面的落實,促使高職院校的內部治理機構發生轉變。
三、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功能的實現
(一)創設全員參與的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環境
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合理化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全員參與高職院校的治理,而怎樣讓高職院校全員都參與到高職院校的治理工作中是開展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的第一步。高職院校應當積極的為全校師生創辦一個全員參與內部治理的環境,積極嘗試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內部治理宣傳與動員,改變以往師生是由學校進行管理人員進行管理的錯誤理念,樹立全校師生以及管理人員共同努力實現學校內部治理的管理理念,充分結合組織的目標以及個人的意愿,引導高職院校廣大教職工以及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學校的內部治理工作中,將自身的創造性以及主動性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應當讓學生以及教師明確自身在內部治理工作的地位以及責任,將其享有的權利以及義務向廣大教職工以及學生明確,倡導高職院校教師以及學生能夠積極的承擔自身的責任,將廣大教師與學生參與內部治理的主動性充分的調動起來。
(二)了解內部治理結構中各個利益主體的訴求
高職院校在開展內部治理工作的過程中,由于在治理目標以及治理方式上各個利益主體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往往會采取不同的觀點看待治理目標的結果評價觀點,再加上各個利益相關者都更加重視自身的利益,在開展實際的內部治理過程中發生一些摩擦和矛盾必不可少,進而導致對一些資源產生嚴重的浪費。因此,為了保障高職院校的利益能夠得到維護,兼顧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是高職院校開展內部治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要深入的了解內部治理結構中各個利益主體的訴求,深入基層,重視高職院校教師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客觀的事實進行合理的評價,重視各個利益主體的不同訴求,搭建一個公平的平臺保障各個利益主體能夠行使自身的權利,形成一個利益主體相互制約和監督的良好氛圍。
(三)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制度設計
作為一個龐大又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高職院校的內部治理結構與各個利益主體的權利以及學校內部治理工作能否順利開展有著直接的關聯關系。近年來,我國教育改革在不斷的深入,各個高職院校內部原有的利益主體與利益沖突更加明顯,嚴重影響了大學內部治理機構改革的進展。高職院校內部治理工作與人力資源、文化資源、經濟資源以及政治資源都有著很高的相關性,市場、觀念、文化以及經濟等各個方面的因素都會對其產生嚴重的影響,這些問題想要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單單依靠美好的愿望以及一腔熱血是萬萬不行的。因此,首先,高職院校應當對各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將穩定與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正確的處理,對高職院校的章程進行不斷的完善與優化,做好市場、政府以及社會等多方面關系的協調工作。其次,還需要積極地對內部議事規則以及決策程序進行完善,及時建立相關的監管部門,積極借助社會、企業組織、行業協會以及中介機構等多方面的力量提升高職院校內政治理結構的可靠性,形成監管的運行機制,保障高職院校內部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的優化
(一)辦學理念的優化
高職院校開展工作的必要條件就是確立科學的辦學理念,更是教學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舉措,對內部治理結構進行優化能夠保障現代化大學制度的可靠性,確保自身能夠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優質的服務,保障高職院校自身的社會服務功能能夠充分發揮出來,為區域內的企業提供科技成果轉換、科學研究甚至為企業的員工進行有效的技能培訓。因此,在對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進行優化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參照自身職業教育的特征,對職業教育的規律進行深入的探究,充分契合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并可行的大學制度和治理體系,對內部結構進行深入的優化與完善,樹立全新的辦學理念,保障高職院校的辦學效率、治理能力以及教學質量都能夠得到提升。
(二)高職院校內部利益相關者關系的優化
高職院校內部組織機構的關系相對復雜,內部結構治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就是協調和處理好各種關系。高職院校應當積極的借鑒其他的成功經驗,充分參照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實現從行政主導模式向利益相關者模式的方向進行轉變,這同樣也是我國今后的高職院校開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高職院校治理模式,其實施應當在一定的框架之下,建立一個各個利益相關者平等互信的基礎評價,對彼此之間的利益差異進行充分的承認與尊重。對于高職院校進行內部利益相關者優化的過程中,針對重大的問題,特別是在涉及到利益相關者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應當通過各種手段進行溝通與協調,化解沖突達成共識,最大化高職院校的治理效益。究其根本,還是應當處理好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要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完成個性工作,這是未來我國高職院校內部內部利益相關者優化的必然選擇。
(三)內部審計的優化
內部審計作為內部治理中重要的環節,在開展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優化的過程中同樣應當重視內部審計的優化。受制于內部審計的一些特性,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其實是一種相對獨立,這種相對的獨立是因為高職院校內部審計人員都是高職院校的內部工作人員,審計工作的對象也是高職院校內部,所以難以保障內部審計的準確性以及可靠性。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強化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委派專人進行內部審計工作,充分保障內部審計工作的針對性以及有效性。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對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進行優化的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積極地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學章程以及大學制度,充分保障各項規章制度的科學性以及完善性,樹立科學的辦學制度思想與理念,對自身的定位進行明確,大膽創新,對內部機構改革的進行不斷的深化,將高職院校優質資源進行整合并配置到組織結構中,切實將學校內部的各種關系進行有效的協調處理,對內政部治理結構的運行機制進行優化和完善。此外,高職院校還應當建立一個高效率的組織結構,將管理工作落實到各項實際工作中,保障制度改革得到進一步的深化與推進,促使高職院校得到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曾輝.混合所有制下高職院校“企業學院”治理結構及運行機制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7(5):57-62.
[2]胡玲麗,張繼恒.高職院校治理結構研究——以構建學生主導下的治理結構為視角[J].職教論壇,2012(19):21-23,35.
[3]陳向陽.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優化的路徑選擇——基于268所高職院校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8(11):100-105.
[4]邢暉,鄔琦姝,王維峰.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現狀及優化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2):31-39.
[5]吳益群,范可旭,吳麗華.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人事制度改革初探[J].職業技術教育,2017(8):8-11.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第三方嵌入視閥下的高職內部治理研究》(18SA0111)。
作者簡介:張晉紅(1968—),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學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