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霞
摘要:很多企業認為追逐利益是企業生存的唯一目的,面對社會責任他們選擇了逃避。然而事實上關注社會責任并不像企業認為的那樣是背離財務管理目標的。本文基于對財務管理目標和社會責任的分析,從二者之間的關系出發,以廣告為類比對象,闡述了選擇性社會責任的效應,并提出了決策分析模型以及社會責任現金流量分析策略。大力呼吁企業關注社會責任的同時,實現財務管理目標。
關鍵詞:財務管理目標;社會責任;企業價值
大多數企業認為,承擔社會責任的會負擔社會責任成本,影響企業績效,影響企業傳統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因此不原意承擔或者不從戰略上對社會責任的實施進行規劃。但二者之間的關系并不完全如此,社會需要企業改變原有的陳舊觀念,勇于理性分析的社會責任的利弊。解剖企業付出巨大的代價背后卻不見與之對等的利益損失,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源源不斷的收益;為什么企業的社會責任的有償付出會與財務管理目標達成一致。本文在對社會責任進行分類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效應,并對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管理目標的關系進行權衡性分析,以管理者的態度引導企業做社會責任的理性投資者。
一、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分析
(一)股東財富最大化
股東財富最大化一般適用于股份公司,股東財富的影響因素為企業的股票數量及股票價格,即股東財富最大化視同為股票價格最大化。但股東本身的意義包含在股份公司中,因此,此目標只適用于上市公司;關注廣度不夠,對其他利益相關者不夠重視;不可控因素較多,股票價格并非都是由公司本身所能管控的。
(二)企業價值(公司價值)最大化
企業的價值與企業的財務決策密切相關,體現了企業資金的時間價值、風險以及持續發展能力。其中認為企業由多個利益相關者共同作用的動態管理,雖然其中某一利益相關者可能會處于相對主導的地位,但在企業管理中,必須要有其他的利益相關者與主導地位的利益相關者相制衡,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和妥協中更有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和企業的長遠發展。
較之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不僅關注股東,還明確指出關注利益相關者(包括社會公眾)。而且這一目標可以在各類企業中普遍適用。因此,本文將以企業價值最大化做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標準。
二、企業社會責任分析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社會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可將企業社會責任具體分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生態責任及倫理責任四類。
為分析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管理目標的關系,可以將之分為兩大類:基本社會責任與選擇性實施的社會責任。企業的基本社會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與生態責任,基本社會責任指企業不可放棄的社會責任;選擇性實施的社會責任是指企業的倫理責任,是企業可以經過決策決定是否承擔的社會責任。
三、企業社會責任的效用分析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并不等同于承擔財務成本。關注社會責任可以為企業帶來良好的宣傳效用,這與企業投放廣告相似。一般來說,企業更多使用廣告作為宣傳手段。然而,企業關注社會責任完全可以替代廣告的宣傳作用,并且在很多方面能超越廣告的局限性。
(一)社會責任的宣傳效應
承擔社會責任與投資廣告可類比,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不僅可以引起積極的社會影響,帶來廣泛的社會關注,而且可以將良好的企業形象深入人心,輿論關注度達到新的高度,進而提升企業美譽度,增加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認同,最終會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這里值得強調的是只有恰當而不盲目的關注社會責任才會為企業帶來理想的利益,否則會適得其反。相關論證在以下部分會做具體分析。
(二)社會責任的公益效應
從市場來看:企業關注社會責任帶來的效益遠遠大于做廣告帶來利益的。履行社會責任不僅可以解決就業問題,緩解社會壓力,還可以使最需要幫助的群體獲得幫助,其社會效應是廣告望塵莫及的。
與廣告類比,可以得出:企業不僅不應該缺失社會責任,反而應該對社會責任投入足夠關注,并且對它們做一個冷靜的分析。企業關注社會責任不僅付出成本,還為社會做出的一份貢獻,更為企業自身發展的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
四、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管理目標的權衡
如果不從利益角度關注社會責任,會對企業價值帶來不確定性影響,若能借助權益觀念進行合理分析,則有助于企業發展及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因此,基于以上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分類和其與廣告效用的類比,可以利用財務管理中的成本-效益模型,進行量化分析,理性分析出兩者之間的關系。
其中基本的社會責任在分析模型中屬于成本,把企業的行為權利關進制度的牢籠,約束并激勵企業落實基本社會責任,企業應在履行過程中盡可能控制成本。選擇性實施的社會責任是企業可以自由選擇承擔的,又由于與廣告有類似的效用,每一次承擔社會責任都會有相應的收入與成本。可以利用“企業社會責任決策模型”進行分析。
消費者購買行業的產品時,同等條件下,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會更容易成為消費者的首選。在理論上我們可稱之為“口碑效應”。那么,如果知道之后的幾年企業的銷售量有一部分是由于當初的付出(100萬)得來的,假設每年可以增加的現金流量是20萬,持續期間是5年,利用適當的折現率就很容易把未來的現金流量折成現值。再與初始投資的100萬相比就不難得出結論。這個模型類似于企業對內投資決策的凈現值模型,放在這里也同樣適用。
從理論上,分析結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即凈現值可能是大于零、等于零或小于零。但其實上述分析模型更容易使管理人員重視對社會責任的管理,理性關注社會責任帶來的效應,這個效應可能比廣告深遠,因為這種做法不僅可以合理地為企業謀取利益,而且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都是有利的。從這點來說廣告就顯得效果不佳。可以得出結論:在企業可承受的范圍內理性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會給企業帶來利潤,企業價值也會增長。兩者之間存在著部分正相關關系。
五、社會責任決策模型的現金流量分析
企業做決策是否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時,需要做出量化的財務分析指標。為合理分析和計量社會責任所帶來的效應,正確測算未來現金流量是決策的重點,為決策提供依據,企業應采用以下手段。
(一)建立數據庫
依據調查與實踐建立自己的評算系統(例如:銷售增長額的比例關系)。企業在運用凈現值模型來分析每一個有潛在投資價值的選擇性實施的社會責任關鍵在于建立完善的數據庫。倘若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就會把蛋糕越做越大,隨著經驗的積累可以不斷完善分析與實施機制,最終達到獲利的目的,與財務管理目標達成一致。企業可以運用事前決策與事后審查的方法。在事前決策也即市場調查時,運用大數據是最快捷的方式。包括:了解公眾關注度、支持率并據此做初步的預計增長額。事后審查過程中,考察大眾對企業這一行為的反映情況,使之與前期的關注度作對比。此外,在估算每年增加的銷售額時要排除正常增長的部分,如:在事前增加的訂單,企業做出重大變更等等。據此,利用事前調查的關注度、事后的支持率與企業在效用期間的銷售增長率尋求相關關系,建立并完善數據庫。
(二)結合企業個性特征
企業之間不僅有行業差別,在同行業中也存在個性差異,企業在承擔選擇性社會責任要結合自己的特性加以取舍,不能盲目跟風。把這項因素考慮到企業建立的數據庫中,會使投資決策更為理性。
六、結語
利用社會責任決策模型的現金流量分析可以得出,企業需要關注社會責任不是狹隘的財務成本付出,正確而有效的建立分析數據和財務理念可以完成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也就是說,企業在實現價值最大化的同時,能帶來社會各界的積極的社會效應才是企業決策最終目標。企業要善于運用凈現值法的決策模型分析、處理所面臨得具有商機的社會責任。只有在足夠的關注與理性背后才會有企業價值與財務管理目標的一致,才會給企業帶來利潤;給國家帶來利益。
參考文獻:
[1]張博.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管理目標的重新定位——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J].商業時代,2011(18).
[2]萬灣.社會責任觀視角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構建[J].現代企業,2008(4).
[3]荊新,王化成,劉俊彥.財務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寧 霞,女,漢族,遼寧鐵嶺人,本科,中級職稱,主要從事財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