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新艷 侯寵賓 安曉薇
摘要:得益于5G通信技術的不斷完善,智慧城市的建設勢在必行,本文先提出了智慧城市因5G技術的推廣進入了發展新階段,然后介紹了5G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和規劃策略,并描述了因5G技術不斷應用,在安防、醫療、家居和出行四個應用場景的新發展,最后簡述了智慧城市的發展現狀,希望在未來城市發展能夠融合5G技術建設得更加智能、高效。
關鍵詞:智慧城市;5G 規劃;應用
中圖分類號:TN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01
引言
IBM在2009年率先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此后它的含義和概念經過不斷擴充發展,雖還未形成統一標準,但是它的本質都是借助于智能信息等技術使城市變得智能化、共享化,以提升服務質量,營造高效、舒適的城市生活。因我國人口數量眾多,城鎮邊界不斷延伸,建設智慧城市是提高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截止至2020年4月,由住建部所公布的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多達290個,同時因為融合了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智慧城市更是打開了新的發展局面。
一、5G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規劃策略
5G技術作用于智慧城市的建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大方面:一方面,是無線網絡技術,在以人口密度、用戶年齡等信息作為標準預測5G用戶的基礎之上,利用無線網絡技術確定5G接入中心,從而做到合理的分配網絡資源,滿足多種業務需求。另一方面,是無線傳輸技術,在無線網絡的基礎之上,設計新型網絡結構,來達到提升通信速度的目的。其中的多載波傳輸技術可以滿足多種應用場景的需求,MIMO技術通過對空間分辨率進行優化解決不同用戶同時通信的問題。
構建海綿型5G移動通信網絡可以實現跨區域資源共享,通過合理調配資源以應對某些城市因需求突然增大導致網絡容量受限的情形。
城市進行總體規劃時一定要將網絡規劃考慮在其中,合理的網絡規劃能夠保障通信網絡高效的運行,為數據傳輸、分析和處理增速,從而刺激傳統產業的發展,建設智能化城市。
靈活開展分區制網絡規劃,立足于頂層設計,逐漸擴展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做到5G網絡的全覆蓋,構建層次豐富、更為立體的網絡結構,以滿足多樣的業務需求。
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構建穩定的信息資源支撐體系,在此過程中,數據信息的安全保護不可忽視,要重視數據的隱秘性,加強管理維護的可靠性,提高硬件設備的穩定性,同時政府部門要完善相關法規的制定,充分保障信息安全。
二、智慧城市應用場景
智慧城市的建設涉及醫療、電網、安防、交通、娛樂等各個方面,希望能夠借助5G、人工智能等技術從各個應用角度實現更加智慧化、感知化管理。
智能安防:將云計算、大數據和5G等技術應用于安防行業有助于整合海量的視頻數據,建立強大的信息分析中心,同時5G技術還可以用來建設結合人臉識別等技術的超清安防監控,以及研發無人機等設備進行巡檢偵查,建立標準安防體系,實現智慧可視化安防管理。
智能醫療:將5G技術、傳感技術應用于醫療領域,通過設備互聯可以實現大量數據實時傳輸,高清視頻實現專家遠程會診,甚至結合VR做到遠程手術,這些不斷推動醫療向著移動化發展,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智能家居:將5G技術、微電子技術應用于家中智能家居設備,通過這些設備的互聯互通建立智能家居平臺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做到家居互聯,營造舒適便捷的家庭生活。
智能出行:因5G技術具有高傳輸速率,能夠提供精準的導航,豐富的娛樂服務,還能對實時路況進行堵塞預警,通過智能規劃進行道路疏通,車輛間信息交互還可以實現編排行駛,以及在未來借助5G的低延時高可靠的優勢實現自動駕駛等功能。
三、智慧城市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并且政府號召各地區協同推進,將發展浪潮惠及周邊城市,加強各地區的聯系,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發展路徑。當前許多城市建設正邁向成長期,不斷完善新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數據共享平臺,推動技術產業融合,積極創新發展方式,致力于提升服務質量,提高快速響應能力,增強各部分的協調性,推動智慧城市向著智能化、共享化健康發展。
結語
隨著數字化、信息化產業的發展,智慧城市的應用需求也在不斷豐富,5G技術研發的不斷深入在很大程度上將會帶動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所以更應該抓住這個契機,配合搭建5G移動網絡的同時完善城市建設,利用5G技術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探尋信息共享、服務創新的新機制,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滿足國家對現代化建設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蔡貴鴻,樊宏亮,曾炳豪.智慧城市中5G移動通信網絡規劃探微[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0,(02):81-82.
[2]易祖洋.智慧城市中5G移動網絡規劃技術的應用[J]通信電源技術,2020,(05):201-203.
[3]董明義.智慧城市中5G移動通信網絡規劃的思考[J]數字通信世界,2018,(03):137.
作者簡介:馮新艷(1999.09—)女,漢族;籍貫: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學歷:大學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電子信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