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世亭

目前,新冠肺炎感染的實驗室診斷方法主要為核酸檢測,多通過采集上呼吸道樣本(咽拭子)進行檢測。該方法能在感染早期進行快速診斷,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技術。而血清學檢測方法則能進一步協助核酸檢測,對核酸檢測陰性的疑似病患進行診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兩種檢測方法的原理。
核酸是生物遺傳信息的載體,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核酸序列,就像每個人的身份證。核酸檢測就是通過檢測樣本中的核酸序列,來確定病原體的種類。留在樣本上的病原體核酸可能很少,但現在我們可以通過核酸擴增的方法,增加檢測的靈敏性。
目前核酸檢測除了傳統的定性檢測以外,還可以通過高通量檢測進行定量分析,進一步增加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當病毒侵入人體,機體會調動自身免疫系統,產生針對該病原體的特異性抗體,因此,我們可以使用抗原(即病原體)來檢測機體內是否存在特異性抗體。方法是通過檢測血液中的特異性抗體,如果結果呈陽性(即機體內存在該種抗體),則說明該種病原體曾侵入我們體內。
對于新冠病毒,血清學檢測則是檢測血液樣本中是否有針對新冠病毒的特異性抗體,來判斷機體是否被感染。
核酸檢測是直接檢測病原體的“身份證”,在準確性上具有極大優勢,且病毒在侵入機體后,最早產生的就是大量核酸,因此核酸檢測在早期診斷中發揮重要作用。
然而,核酸檢測多采用咽拭子,在采集樣本過程中,醫護人員的暴露風險大。而且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后,病變部位主要是肺部,即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咽部)的病毒含量低。在感染過程中,隨著人體機能的增強,病毒載量會有一個相對降低的過程,再加上采樣不規范、運輸和存儲等過程中可能導致病毒核糖核酸的降解,都導致了核酸檢測可能出現“假陰性”結果。
相反,血清學檢測方式中使用的樣本是血清,血清中一般不含有新冠病毒或含病毒量較低,可以大大降低醫護人員的職業暴露風險。同時,血清學檢測方法不僅可以用于感染的診斷,也可以檢測感染者體內特異性抗體的變化情況、人群的易感狀況等,有助于疾病的防治和疫苗研發。
但血清學檢測同樣也有短板,即使是最早出現的抗體,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可以被檢測的水平,發病初期檢測可能出現假陰性結果。且血液中可能同時存在與我們檢測用的標準抗原相互作用的抗體,即抗體的交叉反應,這時候就會出現“假陽性”,造成誤診。
總而言之,血清學檢測和核酸檢測各有優劣,應客觀對待其不同,合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