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 孟杰
摘 要: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今天,經濟穩定是國家發展的關鍵。如今我們從兩千年前的孟子身上發掘其經濟思想,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啟示。在孟子經濟倫理思想中,他的義利觀,啟示當代企業應正確處理好企業與國家、與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他的誠信觀,啟示當代企業在經濟活動中應誠信經營,接受道德準則的約束;他的公平觀,啟示當代企業管理過程中應注重公平正義。
關鍵詞:孟子經濟倫理思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活動
孟子主張為政者施行“仁政”,以求得穩定的社會環境,帶動社會經濟發展;同時倡導經濟政策的革新,反作用于“政治體系”。孟子對當時的經濟活動中人們應有的道德觀念產生相應的見解,在其思想中逐漸形成了經濟倫理思想觀念。本文將通過對孟子經濟倫理思想進行研究,分析孟子經濟倫理思想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啟示。
一、孟子經濟倫理思想的研究意義
首先,經濟倫理思想是需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改革開放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主要研究義利問題、經濟與道德問題等,而孟子經濟倫理思想中義利觀、誠信觀、正義觀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設起到了一定的啟示作用。從經濟角度來分析孟子思想是一個特別之處,學術界對孟子經濟思想倫理研究相對較少,具有較大的研究空間,同時對加快和完善新時代經濟倫理思想的研究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那么如何正確處理義與利的問題、經濟與道德問題將成為經濟倫理解決的關鍵。孟子經濟倫理思想中有許多方面對于解決當前經濟社會問題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孟子經濟倫理思想的產生因素
(一)社會因素
春秋戰國時期是生產力發展的時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社會基礎。周平王東遷重建周朝(東周)以后,周王室在可支配的土地和臣民較少的情況下,依舊進行著分封制度,致使可受支配的土地越來越少;與此同時,奴隸制經濟向封建經濟過渡,新興手工業的發展,鐵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廣,帶來了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原有生產關系已經不滿足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各諸侯國逐步開始確立封建的生產關系,開始施行變法。
(二)思想因素
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必然要尋找為其統治提供支撐的思想理論。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有很大的進步,人們逐漸從繁重的生產勞作中解放出來,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奴隸經濟逐漸被封建經濟所取代。各個諸侯國的統治者為尋找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機會,稱霸天下、廣納賢才,任用賢能指導自己國家變法革新。生產力的發展使得新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確立,同時也使得我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文化達到了空前繁榮。正是在諸多條件的推動下,促使孟子形成經濟倫理思想。
三、孟子經濟倫理思想的現代觀念
(一)先義后利的義利觀念
中國傳統的義利觀為企業的社會理性和經濟理性的二重性提供了理論分析基礎,對義利的取舍和態度體現了商業道德價值觀[2]。孟子主張“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這里的“義”指道義,是衡量人的道德標準。孟子認為“義”是高于“利”的需求,闡述了“以義為先,注重義利平衡”的觀點,使之成為當代經濟社會中企業發展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在當代社會中,企業應當擔負起對國家、對社會、對個人的責任,正確處理好與國家、與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理解“先義后利”的道德要求。現代企業應在經營實踐活動中,充分汲取孟子經濟倫理思想的內涵,在處理“義”與“利”的關系上,堅持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注重“以義為先,注重義利平衡”。對“利”的追求離不開“義”的規范,一個企業如果只講“義”不求“利”,那就不會成為合格的企業;同時如果只講“利”不講“義”,到最后“利”也將不會得到,就會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被競爭出局,所以孟子經濟倫理思想中的義利觀念是當代企業經營中值得借鑒的觀點。
(二)維護經濟的誠信觀念
“誠信”作為經濟活動中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是經濟主體不可或缺的,是利益體相互交往的必要條件。市場經濟呼吁誠信,而市場經濟本身所蘊含的社會關系與機制并不能產生道德與誠信[3]。人需要具有道德修養、誠實守信的觀念,同時也需要這樣的人來把控和維護市場秩序。孟子首提“誠信”,蘊含著德性倫理的內容,他所講的“誠信”雖然與現在社會的意義不盡相同,但對當代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企業發展依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孟子強調“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和“去利,懷仁義以相接”(《孟子·告子下》)。這種思想放在當代,企業取得利益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但是必須要符合“仁義”的要求。“確定市場經濟就是一種誠信經濟,使市場主體在充分享有自由的權利的同時,還應盡相應的義務,保證權利和義務的統一”[4]。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經濟主體若想得到高效、快速、長久的發展,則必須誠信經營,從普通員工到領導層面都要接受道德準則的約束,使“誠信”成為市場經濟主體的價值觀,才能使市場經濟主體得到認可,每個市場經濟主體都做到這樣,將會帶動整個社會的經濟繁榮。
(三)維護公正的公平觀念
孟子經濟倫理思想包含在其政治倫理思想之中,目的是服務于政治制度,推動政治秩序的建立。孟子的公平觀念是制度規范與正義原則之間的關系,孟子雖然沒有直接談及公平觀,但是他的公平觀是從其倫理思想、政治思想中襯托出來的,建立在人的德性之上,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起到了一定的規范作用。孟子通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含義闡述出了公平問題的前提,要讓經濟活動中的每一個個體都能夠理解公平,從而改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
四、孟子經濟倫理思想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啟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以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和中國傳統經濟倫理背景中形成的一種經濟體制,適應和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國情,我們應當繼續完善的發展,使其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活動提供借鑒和指導。
(一)推進企業“讓利于民”的思想轉變
創辦企業的初衷之一也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所以不能只追求利益,要借鑒孟子經濟倫理思想中對義利觀問題的闡述。當企業有了穩定的經濟基礎之后應以義利觀念為指導,做到“讓利于民”,同時國家方面也應出臺相關政策,保證企業“讓利于民”的同時能夠保持自身的良性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
(二)加強法律法規制度建設
誠信是每個市場經濟主體都應當遵守的原則。但在經濟活動過程中,如果全部依賴于人的道德準則,則會出現道德大于制度的情況,會導致“情”大于“法”,使得法律法規喪失其原本的作用。道德與法制二者優勢互補、相輔相成。經過幾千年中華傳統儒家文化的傳承,具有儒家思想底蘊的中國人注重道德在經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誠信為本”的經商方式和方法,使得道德力量深入人心。當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更需要保留中國人特有的經濟活動方式,并以此為基礎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制度,發揮其對經濟活動的制約力。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孟子的思想中充分體現出了其“以人為本”的理念,突顯對人的重視,這對當代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啟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以人為本”是管理企業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管理企業要“知人、用人、重人”,與員工和平相處,以保持企業能夠有平穩發展的動力,更好地為企業的發展積蓄人才力量。
五、結語
如今,我國不斷總結經驗,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的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個偉大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回顧歷史,孔子、孟子及其傳承人所創立和發展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我們能夠從古代思想家的身上汲取出適合借鑒到當今社會體制的思想。儒家思想是眾多學者走向成功的關鍵,其中轉向經商的儒學者們,在經濟活動中又逐漸形成了“以道德規范為遵循,誠信為本、先義后利”的儒商精神,并一直影響至今,市場經濟主體參與社會建設、回報社會,得到社會認同,提升企業信譽度和知名度,也為新時代背景下的經濟倫理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參考文獻:
[1]朱德貴.中國經濟倫理思想研究——以諸子原典和出土文獻為中心[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9.
[2]徐培華.市場經濟的義利觀——市場經濟與義利思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3]房寧.搞清誠信與市場經濟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2(8):49-50.
[4]馬懷禮.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誠信體系建設[J].學術月刊,2003(12):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