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鵬
摘要: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迎來了新的挑戰,教師要貫穿和利用史料于高中歷史教學中,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注重培養高中生的人文主義精神及價值觀,讓學生能主動并有效地學習歷史知識,提升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能力,牢固地掌握歷史知識,并用智慧來提升綜合能力。本文對如何將史料有效引入高中歷史教學中,以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做了如下分析,希望在新課改下對提高歷史教育效率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運用探尋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目前,我國高中的教學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多方面成長,不利于高中教育的發展。高中教育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更要注重歷史史料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解放天性,關注及培養高中生的個性,以健全學生人生世界觀為目標。然而歷史教學本來就是由大量史料支撐起來的,如何正確篩選運用史料,對于教學效果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所以務必要重視史料的合理應用。教師要致力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史料運用的重要性
史料中所包含的都是一些歷史拓展性資料,而且全部都是真實的,可以有效地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學生更便于理解歷史知識點,教師用史料作為輔助能讓學生走進歷史,從而給學生創造一個歷史意境,讓他們身臨其境。學生在對史料進行學習和分析時,通過歷史教師的講解能用自己的思維去分析歷史事件的意義和判斷其對錯,并促進學生的思維運轉能力的提升。最后通過對相關史料的普及,學生能夠在歷史事件中形成自身的判斷和評價,以此來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二、史料運用存在的問題
1.重復運用相同史料
大多數史料都是對教材中需要掌握知識點的擴展,并且都是一些歷史事件或者是在那一時期所發生的小故事。在以往的歷史教師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會將一個史料重復運用在多個知識點的講解上,這些史料所涉及的知識都是有根據的,如果重復地使用會與之后的知識點相脫節,并且學生也很容易產生厭惡的心理,從而導致教學效率的降低。
2.教師講解枯燥乏味
在一些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歷史教師的教學過程基本上都是以教材為主,將課本上的知識點講解過后再根據課程要求進行補充,最后再讓學生把需要背誦和掌握的地方畫下來,然后就視為授課結束。即使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一定的史料,但是如果依然只是對史料進行朗讀介紹,而無法充分發揮其價值,這樣的史料運用也是沒有效果的。
3.史料運用不合適
史料都是根據教材所擴充的內容,很多史料都不是重要的歷史事件或者不是需要掌握的知識,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史料輔助教學的好處并積極利用,但是他們在運用史料教學時卻不合理,要么就是過于注重史料的講解,甚至一講就是大半節課,忽略了學生真正需要掌握的知識。要么就是在史料運用時沒有正確的選擇,選用一些與課堂脫節的史料,這樣不僅沒有將史料的作用充分發揮,而且也會嚴重影響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史料運用的策略
1.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在新課改的引導下,歷史教學目標更注重史料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以此來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確定學習目標的前提下,老師們要在課堂上通過多樣性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把史料充分融入學生們感興趣的地方,把歷史教學內容呈現出來,吸引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隨著現在多媒體教學的普及,這種集聲音、圖片和畫面于一體的傳媒方式,更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直接吸收。互聯網、影視視頻等也有很多關于歷史的內容,學生對這類形式的歷史內容接受能力比枯燥的書本內容更容易,教師們可以借鑒類似的作品對學生進行引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
2.創新運用史料,注重史學觀念有所借鑒應用
現代社會就是對傳統社會的延續和超越,現代社會的發展是在總結相關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進步的,通過歷史的教學,也能看到這樣的層面,因此在對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要學會對歷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有所借鑒地結合當代社會狀況,對歷史進行引用。以當代的思想為例,在現代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就是在總結了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社會實際情況所提出來的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價值觀念[2]。在人教版高二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中,主要就是對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演變作出了相關分析,首先是春秋晚期,由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形成了早期的儒家思想。隨著漢武帝時期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為了適應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程朱理學開始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到了明朝后期,社會的矛盾異常尖銳,由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所結合儒家思想提出來的思想,是對傳統儒學有所批判地繼承。由此看出,儒家思想的變化是對傳統儒學的借鑒中不斷進步的。
3.將史料與現實社會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關鍵是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在學生們看清歷史的過程中,可以把自身的思想融入歷史中,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培養自身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采取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激發高中生想要學習及接觸歷史的濃厚興趣,不斷地去開拓高中生認識及探索歷史的領域,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念,使學生更加靈活多變的運用,歷史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發展的,學生能夠用科學辯證的觀念去分析、看待歷史真相,看清我國真實的歷史,以加深對我國華夏五千年歷史的認知,再聯系現實社會,從歷史的發展中探求真理,找尋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3]。讓高中生具備現代史學觀念,可以在探知歷史的經過中不斷認識自我,開拓創新,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此外,充分把史料運用到歷史學習過程中,還可以激發學生對真理追求的動力,可以為學生以后的成長奠定基礎,為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人生觀提供重要動力,為現代社會的進步提供方向。
4.史料運用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在高中歷史課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史料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活躍課堂氛圍,拓展學生的思維。但是要想讓史料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一方面史料必須要與教學的知識點有密切聯系,另一方面必須要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向符合。對于高中生來說,其思維模式還處在養成階段,感性思維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抽象思維還需要繼續養成。所以很多學生在歷史學系中,普遍感到較為枯燥,也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如果教師在史料選擇方面,依然大量使用文字性史料,必然會讓學生加重這種枯燥感認識,對教學效果的改善程度有限。如果能夠使用更加直觀的圖片史料、實物史料,則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在學習抗日戰爭的過程中,選擇一些戰爭時期的照片、圖片,乃至報刊記錄都更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那以使其時代背景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把握學習的知識點。
結語
總結全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是通過高中歷史課堂老師有效地引導學習,在樹立歷史學習目標后,借助于多媒體設備和創新的歷史教學方法來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讓史料在教育中得到充分運用,學生們掌握辯證的史觀去看待問題,結合實際情況,學會創新地運用史學觀念,對傳統的史學觀念有所借鑒看問題,最后將史料與現實社會相結合,與時俱進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