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登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學生社區服務和管理將成為一項重點工作。本文在研究當前我國部分高校學生社區建設與管理服務模式的基礎上,結合相關學生社區工作理念,積極探索符合本校校情的學生社區管理新模式。
關鍵詞:改革;學生社區;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生活社區、學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大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教育效果。同時也說到,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生活社區、學生公寓、網絡虛擬群體等新型大學生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高校學生社區概念的界定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首次在思政領域了引入社區概念,這為我們當前探索高校社區工作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高校學生社區和居民社區[2]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首先,共性是指高校社區都是大學生,他們在多方面如受教育程度、年紀、心理成熟度等都體現出不成熟特征,而在個人規劃、個性養成等方面處于不穩定期,雖然他們在個性化發展方面強烈,但這些同學整體都相似。特殊性是指這些同學來自不同的地方,家庭背景、專業背景、年紀也不盡相同,同時個人性格、生活習慣等也有較大差別,這就導致他們對學生社區的功能和環境有不同的期待。這也對我們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既要看到學生們學習和生活的共性,又要看到學生們的差異性。
二、高校學生社區管理服務工作模式建設的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社區管理服務工作模式主要有三種:書院制、社會化管理以及傳統模式。而多數高校的學生社區管理隊伍主要由高校學生工作干部和宿舍管理員隊伍組成。學生工作干部主要負責學生社區的思政教育、社區文化氛圍的營造等;宿舍管理成員主要負責樓棟的物業管理、門禁等。從相關文獻來看,各高校并非單純的采取某種單一的管理模式,而是以某項為主并兼顧到其他模式。
1.書院制管理模式
在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有些高校比較早就推行了書院制管理模式。如大家所熟知的復旦大學在2005年就開始試行,浙江大學在2008年開始試行。這兩所高校在試行書院制管理模式的過程中,有較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
以復旦大學為例,在試行之初他們采取的是把同一生活區域的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同學們組合起來,成立了騰飛、克卿、志德和任重4個書院。隨著這種模式的運行,他們在2012年9月正式成立了囊括整個本科教育階段的復旦書院,它既有管理機構的屬性,又有二級學院的屬性,同時它將和本科教育有關的機構都歸入其中,用以全面推行書院制改革。
2.社會化管理模式
由于社會分工不斷具體化,多數高校的后勤社會化改革也快速推進,同時社區管理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顯著提高。以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為例,他們就采取了社會化的管理模式,引入專門的物業公司對學生社區進行管理。在此模式下,學生工作部(處)對學生管理的職能就逐漸變成了對物業公司的管理、監督與評價。其優缺點都是顯而易見的,優點是職責分明,管理相對清晰;缺點就是學生對物業公司的認可度不夠,辦事效率難以令學生滿意。
3.傳統管理模式
在傳統管理模式下,學生的宿舍都是按照學院、專業、年級等來安排,管理也是各二級學院、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學生在這種管理模式下的參與度就較低,多是一種被管理的對象。他們既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也要配合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三、高校學生社區管理服務工作模式的優勢
1.充分發揮高校學生社區作為立德樹人主陣地的作用
學生社區不僅是學生住宿的區域,也是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的基地,更是高校立德樹人的主陣地。高校大學生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三觀的形成以及人格的養成在這幾年時間里都至關重要。我們學生工作干部作為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教育者、指導者、實施者,應肩負起這樣的職責。除了學生工作干部外,還有班主任、專業課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與引導,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成才。同時,在社區模式下,來自相同學院的不同年級的同學們之間可以更加緊密的交流,高年級的同學可以起到很好的傳、幫、帶的效果。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和健全人格的養成。此外,在社區模式下,第二課堂能夠真正做到是第一課堂的補充。第一課堂主要功能是教學育人與科研育人,而第二課堂則主要是文化育人、服務育人、組織育人等。二者的互補,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成功。
2.充分激發學生自治群體的活力
就目前而言,我國學生自治群體主要有兩種:一是學校的各級組織,包含學生會、宿舍自律委員會等;二是作為個體的學生。對于這兩種類型不同的群體,要采取針對性的激勵措施。對于校內的各級學生組織,生活社區是他們重要的活動場所,他們也都是學生社區管理的見證人。要想充分激發這類學生的活力,就要明確學生組織的職責,確定自治的方向;在工作上,要加強對他們的指導和培訓。對于個體的學生,最主要的是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保護好他們的正當權益部受侵犯,還可以設置獎懲措施。只有多措并舉,才能充分激發學生自治群體的活力。
3.有效促進學生“社會化”
培養人才是高校三大職能之一,在現階段,向社會提供應用型人才是高校很重要的責任之一。且大學階段是學生步入社會前的過渡,如何讓這樣的過渡平穩且順利是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考慮的問題。而學生社區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解決途徑。學生社區在促進學生“社會化”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首先,學生社區管理服務工作模式是探索高校改革的措施之一,當前社會先進的管理理念以及教育模式都容易在學生社區實施,這極大限度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使他們更容易了解社會前沿的動態。其次在學生社區會舉辦豐富多彩的、交叉性的活動,學生們的組織管理能力、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會得到極大的提高;同時社區也會提供相應勤工助學等崗位,這又會提高學生們的實踐動手能力。綜合來看,在學生社區模式下可以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全面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俐,王前.“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資助育人長效機制構建研究[J].教育評論,2019(05):60-64.
[2]白煥霞,白華.“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學生社區管理優化研究[J].教育評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