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林
摘要:現階段,我國的法學教育在培養實務性人才方面還面臨許多問題,尤其是對于地方高校來說,人才培養存在定位不明確、特色不明顯、司法實務操作能力欠缺等問題。因此,探究如何建立地方院校法學專業與司法實務部門合同培養人才模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能夠實現法學教育走出學校,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
關鍵詞:法學教育;法實務部門;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D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現階段,各個地區都開始實施了“五進”的活動,也就是進入社區、學校、農村、企業與軍營當中。核心的目的就是建立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保證司法工作的民主性,還能保證廉潔、文明司法,構建和諧的社會體系。對于審判工作進入學校來說,給地方高校培養法學專業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強化地方高校法學專業與司法實務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建立人才培養機制,能實現雙贏的發展目標,還能從根本上解決法律實務人才缺乏的問題,保證法律實務部門與高校法學教育相融合。
一、地方高校法學專業與司法實務部門建立合作培養模式的重要意義
1.幫助地方院校實現法學專業教育目標
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培養出更多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也規定了人才的基本培養特點,集中體現教育理念與思想。在地方高校的教學過程中,法學教育屬于重要的核心內容,也是培養更多法律人才的中堅力量。美國著名法官霍姆斯曾經說過,法律的生命并不在于邏輯,而是在于積累豐富的經驗。由于法學這門學科的應用性較強,法學教育需要培養多個層次、復合型的創新型人才。我國的法學教育都是四年完成,學生不僅需要學習法學基礎課,還需要學習公共基礎課,還需要對學生的法律實務技能進行培養。
2.為我國司法部門培養實用型人才
對于我國的法律實務部門來說,長期面臨著一定的人才困境問題。一方面,法律實務部門對高校法學專業畢業生的信心不足,一部分法學畢業生無法迅速適應執業的需求,社會實踐經驗不足,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較低。基于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也存在缺乏國際舞臺能夠利用外語維護我國基本法律利益,代表我國從事國際法律法規制定、實施,進而解決國際法律糾紛問題,培養法律素養較高的人才。法律等事務部門的人員,面臨著理論水平不斷提升的壓力,大量的法律法規出臺,使得法律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地方院校,尤其是條件有限、地處偏遠的高校來說,需要發現自身存在的劣勢。在法學教育的過程中,配備相應的師資力量,完善硬件設施,保證資金的充足性,形成地方院校法學教育的特色。對于地方高校的法學教育來說,需要對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進行分析:結合時代特點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高校法學教育需要適應并促進社會與經濟的持續發展,對自身的辦學實力與辦學條件進行客觀性的估計。對于各個院校的法學教育來說,不能制定統一的教學模式,而是要符合各具特色的基礎要求。對于各個地方院校來說,法學教育應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基礎,并且做好地方建設服務,以此加快地方經濟建設的腳步,為法律實務部門輸送更多的法律人才,發揚專業辦學的優勢,將地方人才培養的特色凸顯出來。
二、地方高校法學專業與司法實務部門的合作培養模式
1.實現雙向合作,明確政府、院校和司法實務部門工作內容
司法實務部門以法院為例,學校方面和法院方面接洽,設置專門的人才培養合作負責點,并安排專門的人員,負責與法院進行協調,并且開展全面的人才培養合作工作。對于地方高校的合作聯系點來說,可以設置在院系當中,拉近和師生間的距離,也不需要經過復雜的審批環節,并且保證獲得學校的資金支持。在合作培養模式的構建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糾紛問題。可請政府作為第三方中間人從中協調控制,督促實務部門與高校的人才培養合作機制,保證后備支持的充足性,進而解決糾紛問題,將上述的內容都歸納到政府法制辦公室的工作內容當中。
2.培養學生實務能力,發揮院校與司法實務部門合作辦學的優勢
首先,讓法官、審批官進入到高校中。法院不僅僅可以選擇代表性較強的案例,還需要在高校進行審判。在結束了審批活動之后,可以請辦理案件的法官,為學生講述整個案件辦理的過程,并且回答學生相關案件辦理的疑問,使得學生能體會到理論知識與實踐指導存在的差異。高校應當聘請專業經驗豐富、綜合素養較高的法官進入到學校當中,并成為學生的實踐指導教師,定期為學生答疑解惑,參與到學生的討論過程中,輔助學生開展模擬審批活動,以此彌補高校教師大都存在的問題。地方高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法院中旁聽,以此接觸大量的案件,對真實的審判過程有充分的了解,深入到社會當中。學校還應當在法院等實務部門當中,設立固定的學生專業實習點,創新專業學習模式,設置體驗式的學習階段,使學生能完成各項學習任務。
3.提升教師和實務部門執業人員能力,實現良性合作
法院需要不斷補充高素質的人才,需要有良好的理論水平。高校需要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定期選擇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的學生進行講課,以此了解法官在辦案中遇到的理論爭議問題,并為法院工作人員講解新出臺的法律法規,豐富其理論知識。教師可以與法院人員進行溝通,并且形成優勢互補的團隊,共同完成各項科研項目,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互相融合,徹底解決雙方交流較少的問題。此外,一部分法學教師都是在畢業之后直接登上講臺,法律實務機會較少,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司法部門與高校可以定期開展座談交流,并且分批在法院的各個部門中得到鍛煉,以此解決教師綜合實踐能力較低,科研活動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培養出綜合能力較強的法學人才。
結語
總而言之,地方高校開展法學教育,不僅僅要保證學生了解法律法規的基本規定,還需要讓學生能充分地理解法律,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自身獨特的思維能力與判斷能力。利用學習過的法律知識,解決實際的法律實務問題。只有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互相融合,地方高校建立法學專業與司法實務部門合作,完善培養機制,屬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瑾.地方院校法學專業與司法實務部門合作培養人才模式探究[J].法制與經濟旬刊,2012,06(04):115-116.
[2]于游,謝非非.地方高校實務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18(0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