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張開菊
摘要:2020年是關鍵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完成“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挑戰著既定目標的實現。我們也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對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青年者,國之魂也。”作為青年大學生,國家苦難之際,更應該挺身而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那么,青年大學生的責任和擔當對于社會意味著什么,我們又該如何培育青年大學生的責任和擔當,是本文要探討的主要內容[1]。
關鍵詞:疫情;青年大學生;責任;擔當
中圖分類號:C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一、疫情防控中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
中國抗疫實踐證明,青春至美是擔當,當重擔落到90后、00后的肩膀上時,他們勇往直前并不負眾望。他們告別親人、穿上戰袍,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臨危受命,譜寫了“大寫的青春”,成了我們的“英雄”。據統計,馳援武漢人數的三分之一是可愛的90后和00后,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目標相聚到一起,他們出色地完成了屬于自己的使命。
二、培養青年大學生責任與擔當的必要性
1.從青年大學生自身特點看
青年是國家之未來、民族之希望,是整個社會最有生機和活力的力量。當代青年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觀念新穎、興趣廣泛,探索未知勁頭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強,對實現人生發展有著強烈渴望。同時,青年學生涉世未深,人生閱歷相對較少,容易被表面現象迷惑,往往帶著感性和理性看待周圍的社會和世界,遇到挫折和迷茫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也容易在紛繁復雜的意識形態面前失去方向,甚至部分青少年陷入拜金和享樂的泥潭不能自拔,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背道而馳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導。
青年學生處于人生中的“拔節孕穗期”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穩固期。青年人是什么樣子,社會就是什么樣子。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我們需要牢牢掌握對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教育的主導權,立德樹人,把青年學生培養成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2.從我國國內情況看
為了抗擊新冠疫情,舉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所以才能有效遏制病毒的快速蔓延,但同時也暴露了部分國民的素質亟待提升。如有人惡意編造疫情謠言,在網絡上發布不明真假的消息,引起社會恐慌;有人故意隱瞞行程甚至涉嫌違法犯罪,給疫情防控造成很大難度;有人利用疫情逼捐,進行道德綁架;有人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缺乏科學的分辨能力;有人不尊重事實,顛倒黑白,片面對疫情重災區進行惡意報道,否定黨、醫護醫護人員的努力,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青年大學生有著敏銳的政治覺悟,積極向上的號召力,敏銳的思維判斷力,快捷的社會反應能力和對新事物的快速適應能力,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自己,緊跟黨的步伐,在黨的科學理論的指引下,明確自身的歷史擔當,勇于同一切錯誤的思想作斗爭,敢于發聲,敢于亮劍,正確引領網絡輿論[2]。
3.從國際形勢看
盡管中國抗疫成績有目共睹,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很多西方國家為了掩蓋抗疫不力,“甩鍋”中國!毫無根據地指責病毒乃武漢實驗室泄露;指責中國掩蓋疫情真相;指責中國借機獲取經濟利益,甚至扔出要向中國索賠的謬論……
撫今追昔,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后,青年大學生搖旗吶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猶在耳畔,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青年學生石破天驚,高舉反帝愛國的偉大旗幟,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征程。而今,面對疫情帶給我們的挑戰,面對西方個別國家的刁難和圍堵,青年大學生們更應秉承五四精神,用新時代獨有的方式抗擊疫情,并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力以赴。
三、培養青年大學生責任與擔當的路徑
1.學習科學理論,堅定理想信念
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科學理論是指路的明燈,理想信念是人生的鈣。大學要充分發揮思政課意識形態主陣地的作用,引領學生筑牢理論根基,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同時也發揮課程思政的滲透作用,讓青年學生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立場要堅定,旗幟要鮮明,敢于發聲,勇于同一切錯誤思潮作斗爭。
2.強化過硬本領,增長個人才干
青年是苦練本領、增長才干的黃金時期。本次非冠疫情,醫護人員用自己過硬的專業和愛為人民構筑了安全的防線。面對新的病毒和全新的挑戰,除了反思,更多還要感謝科學的治療方案以及配套的措施,這些都離不開過硬的專業功底。作為青年學生,無論是從個人角度還是國家層面,應該抓住人生的黃金時期,融入時代潮流,力爭上游,迎難而上,打牢專業功底,克服“本領恐慌”,成為所在領域的行家里手,主動到農村、基層、邊疆、貧困地區,到祖國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發揮自己聰明才智,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3]。
3.熱愛祖國,心懷世界
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愛國是一個人的本能。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要始終聽黨話、跟黨走,培育對祖國母親的深厚情感和對黨和國家的無限忠誠,扎根中華大地,讓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深深地扎根在思想之中、融入血脈之中、體現在行動之中,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4.立德修身,學法鑄魂
人無德不立,品德是為人之本。非冠疫情中,一個個華夏兒女用自己平凡而又偉大的壯舉,彰顯了人間大愛和道德的硬核力量,凝聚成一種民族力量和抗疫精神。青年大學生在校期間既要加強德育的學習(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思政課的學習,也包括專業課課程思政的領悟),也要積極參加校園活動和志愿服務,讓道德在實踐中升華。同時大學生還要學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強法治意識,提高法治思維,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
結語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疫情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當代青年人的嶄新面貌,讓我們更加篤信無論是在本次疫情防控中,還是在今后民族復興的征途中,青年人都將是敢于擔當的中流砥柱。青年人將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愛國熱忱、博大胸懷和責任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接力奮斗,在一言一行中踐行對祖國、對黨、對社會主義的無限熱愛和赤誠。
參考文獻
[1]秦琴,尹清龍.五四精神視閾下“三有”青年大學生培養的三維策略[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10.
[2]羅旭,王勝昔,鄧暉.堅持知行合一勇于擔當作為[N].光明日報,2019,08.
[3]郭灝.從五四精神的弘揚談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強化[J].學苑新銳,2016(1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