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政策工具視角,采用內容分析法,以2011-2020年教育扶貧政策文本為分析對象,從政策工具、政府扶貧領域二個維度構建了教育扶貧的二維分析框架。研究發現:教育扶貧政策工具強度越強,政策使用比例越高。本文提出政策工具向能力建設型轉移,以強制型政策工具+激勵性政策工具為模式進行調節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政策工具;教育扶貧;內容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G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引言
目前,對于教育扶貧政策文本的研究大部分是對政策內容的梳理,而從政策工具視角來研究教育扶貧政策內容的較少。本文通過內容分析法對教育扶貧政策展開研究,構建以“政策工具分類”和“教育扶貧領域”為主的二維分析框架,整理并篩選過去10年教育扶貧政策,從政策工具、教育扶貧領域分析并優化梳理教育扶貧政策。
一、數據來源與分析框架
1.數據來源
本文所選取的教育扶貧政策文獻均來源于公開的數據資料,根據發布主體和關鍵詞進行搜索,政策文本范圍覆蓋教育部網站等平臺,共搜集到2011年至今的39份教育扶貧政策文本。為了科學客觀準確地遴選研究樣本,政策文獻按照以下原則:一是發布單位是以教育部為主;二是發布時間從2011年開始;三是發布內容與教育扶貧相關,體現我國教育扶貧政策內容;四是發布類型為實施方案、意見等。最后,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扶貧政策文件主要有24份。
2.分析框架
X軸:基本政策工具維度。政策工具是在既定環境下,政策制定者為解決政策問題、達成政策目標、實施政策方案等采取的具體手段和方式[1]。關于政策工具的分類。本文采用麥克唐納爾和艾莫爾的觀點,政策工具分為強制型政策工具、能力建設型政策工具和激勵型政策工具[2]。
Y軸:教育扶貧領域維度。根據已發布的教育扶貧政策,教育扶貧領域主要劃分為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Y軸以教育扶貧領域設置為基礎,分析不同領域內的政策工具。
研究方法: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政策文本進行研究,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將不系統的、定性的內容如文字、圖像等轉化為系統的、客觀的、定量的數據文本的研究方法[3]。采用質性軟件Nvivo11按照“編號—具體章節”的方式順序進行逐條編碼,在具體條款中以表達一句完整意思的話語或以句號為一個編碼分解的標準分類。
3.信度檢驗
對于信度檢驗,多位文本編碼評判員的編碼結果一致性超過80%即表明編碼結果可信。通過多位編碼評判員主評判員編碼結果一致性對比,經過多次調整優化,文本編碼結果一致性比例達到89.7%,表明編碼結果可信度較高,可以接受編碼結果。
二、教育扶貧政策文本分析
1.教育扶貧政策文本的X維度分析
教育扶貧政策工具使用呈現“以強制型為主、重長遠能力建設、輕短期激勵”的特征。強制型政策工具是推進教育扶貧工作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重視長遠能力建設表明政府推行政策時,較為注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長期發展能力的培養,激勵型政策工具等注重短期規劃建設被視為輔助性措施予以實施。
以強制型政策工具為主的教育扶貧政策。強制型政策工具總體占比44.7%,內部工具政策落實使用過溢。其中,政策落實占比最高,達到31.7%,法規管制和機構改革使用頻率相對較低,分別占比8.4%、4.6%。政策落實運用過溢,這充分反映政策制定者迫切推進教育扶貧政策的落實。機構改革政策工具運用尤為短缺,這表明教育扶貧政策涉及更深層次的體制改革、機構重組較少。法規管制作為教育扶貧政策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未得到足夠重視。
注重能力建設型的教育扶貧政策。在具體措施中,內部工具的使用相對均衡,其中教育發展占比12.2%,人才培養占比10.8%,環境改善占比7.9%。教育脫貧效果的穩固與長效取決于貧困人口的脫貧能力。能力建設型政策工具以提高貧困人口的素質和能力為著力點,與教育扶貧的內在訴求相契合。因此,在教育扶貧中能力建設型政策工具應被更充分地應用。
激勵型政策工具不足的教育扶貧政策。激勵型政策工具在教育扶貧政策工具中所占比例僅為24.4%,總體上政策工具運用不足。具體而言,財政補助、資源傾斜、社會保障分別占比11.4%、7.9%、5.1%,反映激勵性政策工具中財政補助占據了較大優勢。
2.教育扶貧政策文本的Y維度分析
教育扶貧政策工具主要以義務教育為主要抓手,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為輔的方式。其中,在義務教育中,強制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較多,高中教育占比僅次于義務教育,表明政府使用較多的政策工具來促使貧困人口更多地接受良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更多地使用能力建設型政策工具,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發揮出教育扶貧政策的“造血”功能。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占比較低,政策工具的使用以激勵型政策工具為主,強制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
三、政策啟示
針對本文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政策工具使用向能力建設型政策工具轉移。脫貧的關鍵是激發內生動力,而能力建設型政策工具與教育脫貧的內在訴求相契合。部門實施教育脫貧政策時要適度擴充能力建設型政策工具,加強各領域不同階段教育發展,引導和支持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教育和能力建設。第二,以強制型政策工具+激勵型政策工具為模式進行調節,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將強制型政策工具作為調適點,配置激勵型政策工具,既檢查督促政策實施主體,緩解各權利主體利益博弈所帶來的沖突與矛盾,給予政策實施主體信任和動力支持。
參考文獻
[1]陳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DonnellLM,ElmoreRF.Gettingthejobdone:alternativepolicyinstruments[J].EducationalEvaluationandPolicyAnalysis,1987,3(2):133-152.
[3]李樵.我國促進大數據發展政策工具選擇體系結構及其優化策略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8,(11):5-15.
作者簡介:苗士祥(1994.10—)男,漢族,江蘇揚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