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布倉決 普倉
摘要:目的:了解全市18縣(區)農村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污染狀況。方法:2016-2018年連續對全市生活飲用水水質的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大腸埃希菌群等微生物指標進行監測,按《生活飲用水檢驗規范》(2006年)進行檢驗。結果:共檢測水樣2632份,水質微生物合格848份,合格率32.22%。2016年至2018年水質微生物指標合格率呈逐年增高趨勢,從33.51%上升到34.1%,縣(區)鄉鎮水廠優于農村飲用水;豐水期和枯水期有明顯差異。 結論:通過改水和采取專業采水人員采集方法的培訓,全市農村生活飲用水水質狀況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農村飲用水微生物污染比較嚴重,需進一步加大各項監測措施。
關鍵詞:農村飲用水;微生物;檢測結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1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日喀則市17個縣、1個縣級區、203個鄉鎮、1760個行政村,總人口85多萬,其中農村人口占80%以上。全市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和地表水,以往監測發現水質合格率較低。從2014年起政府開始大力建設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至2018年5月全市集中供水20處、覆蓋超過80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94.12%)。為了解全市生活飲用水衛生狀況,我們依據BG5750-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對2016~2018年的生活飲用水檢測結果進行了衛生學評價。
一、材料與方法
1.水樣的采集和檢測;
集中供水監測點,每年的枯水期、豐水期采集檢測出廠水、末梢水各1次;分散式供水點,每年的枯水期、豐水期隨即采集檢測。水樣采集和采樣按現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T5750-2006)規定執行。檢驗項目有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
2.評價標準;
按照GB 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進行評價。水質檢測項目以不超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限值為準,如某樣品不合格,即判定為不合格。
3.統計學處理;
本文統計資料以百分率(%)表示。
二、結果
1.各指標合格情況
2016—2018年共監測水樣2632份,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指標合格率分別是63.15%、32.22%、89.47%、68.47%。總大腸菌群超標率最高。
2.不同年度水質微生物指標合格率變化趨勢
微生物指標總合格率為32.22%,呈逐年上升趨勢,不同年度水質微生物指標合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不同水期微生物指標合格情況
枯水期、豐水期水樣合格率分別是38.9%、20.8%,見表2。枯水期水質好于豐水期水質,但不同時期水質合格率無顯著差異。
三、討論;
近年來,雖然我市農村飲用水安全設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農村人口依然占據相當大的比例,農村飲用水安全依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許多農村當中,飲用水供水設施簡陋,落后,飲用水中微生物超標現象十分嚴重,給農村飲用水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通過本次研究可知,日喀則市農村飲用水中微生物指標合格率在枯水期略高于豐水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豐水期水量大,水中雜質多且氣溫高,易于微生物繁殖,導致豐水期水質比枯水期水質差。主要原因是水源防護不利,飲用水未經凈化、消毒處理或凈化、消毒處理不徹底,說明消毒對提高水質非常重要。
2016—2018年微生物指標不合格說明水質污染嚴重和消毒處理不到位,極易引起介水傳染病的暴發與流行。在各項微生物指標當中,合格率最低的是總大腸菌群,這主要是由于農村中人畜糞便較多,其內含有的大腸菌會隨地表水滲入到地下水中,造成飲用水污染,導致總大腸菌群指標升高。
日喀則市2016年至2018年水質微生物指標合格率呈逐年增高趨勢,從33.51%上升到34.1%,表示水質狀況逐步改善,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初見成效。
建議:(1)對已建設但設施陳舊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因逐步進行制水設備的更新改造工作,改進水質的處理技術。(2)加強該區域水源的保護,防止水源污染,強化供水水質凈化和消毒工作。(3)加強該水域水質的監督,監測力度,改善供水設施。
(4)及時指導當地居民加強水質衛生宣教工作。(5)采樣人員應當正確執行無菌操作,防止人為因素污染水質。
參考文獻
[1]賀漓漓.2009年桂林市城郊農村飲用水微生物指標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11,17(5):305-306.
[2]王延勇.我國生活飲用水安全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7,21(1):34-36.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T5750-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測方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4]韋麗娟.2011—2012年宜州市農村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指標檢測結果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2014,(11):124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