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華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活垃圾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垃圾分類已經作為一種有效促進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重要措施,由于生活垃圾分類涉及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等多個環節,與大量的垃圾產生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要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就需要對生活垃圾分類現狀進行分析,對一些關鍵制約垃圾分類的瓶頸問題進行理性思考,從而因地制宜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垃圾分類;分類標準;公民意識;收運模式
中圖分類號:X79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一、生活垃圾分類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垃圾分類末端處理設施不配套
目前國內很多地市的垃圾處理設施能力面臨很大的缺口。比如有害垃圾,大部分省市生態環境部門在這方面還是空白;可回收物品,是由社會上廢品回收公司運行,政府職能部門如商務局或者供銷社管理脫節,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和收集量的科學統計;廚余垃圾方面,目前厭氧或好氧生物處理的技術工藝都有待完善,生物處理后的肥料產品質量和銷路還不能保障;其他垃圾處理方面,生活垃圾填埋場和焚燒廠的建設面臨較大的“鄰避效應”,群眾環保意識加強,反對在自家附近建設垃圾處理場的呼聲很高。
2.群眾垃圾分類意識不強
盡管現在各種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垃圾分類,居民群眾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垃圾分類知識,但是由于居民對垃圾分類缺乏系統知識的學習和研究,而發達國家對居民分類要求很嚴,建立了相應的制度規范,處罰措施也很嚴厲,居民都養成了自覺分類的習慣,而我國居民很多人還不知道如何科學分類,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也很難在短期內進行徹底改變,所以真正投入生活垃圾分類的人數相對有限。
3.資金投入不足,垃圾收費制度不健全
目前在垃圾分類中的投入更多地偏重于末端處置環節,對于其他環節的投入相對偏少。推行“誰產生,誰付費”的生活垃圾收費制度,通過垃圾收費制度的實施,促進了垃圾分類,居民家庭垃圾減量后,可以減少在垃圾處理費方面的支出,從經濟層面有效地推動垃圾產生者源頭開展垃圾分類。而我們現在大多數省市只對單位垃圾處理收費,對居民家庭還沒有收費,所以居民群眾的分類意識和分類行為沒有強制約束力。
4.垃圾分類標準、考核評價體系、協調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各個地市按照各自不同的標準進行,此外,各地摸索的評價指標也不完全相同,評價體系的不完善給各級管理部門對垃圾分類效果的評價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目前大多數省市生活垃圾投放、收集工作由街道、居委會、物業等有關部門負責,垃圾清運、處理工作由環衛部門負責,再生資源利用由商務部門負責,有害垃圾有的城市是由環保部門負責,有的城市是由城管部門負責,醫療垃圾由環保和衛生部門負責。在垃圾處理產業化的鏈條中,各部門尚未形成合力,相關政府部門之間綜合協調機制不完善。
二、生活垃圾分類的思考和建議
1.源頭垃圾分流
結合垃圾產生量和產生源垃圾成分的特點,進一步細化了垃圾分類的范疇,將建筑垃圾、餐廚垃圾、園林綠化垃圾、農貿市場有機垃圾等非居民直接產生的垃圾作為垃圾分類管理的對象,由于這些垃圾的產生者是單位,產生量相對比較集中而且成分比較單一,資源化利用的難度相對較小,管理的難度有所降低,通過對這些垃圾的分流和資源化利用,減少進入生活垃圾填埋和焚燒末端處置設施的量,還能實現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垃圾大分流可分五類:餐廚垃圾、建筑垃圾、園林綠化垃圾、農貿市場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
2.生活垃圾分類模式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國家發改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7〕26號)精神,2018年各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出臺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總體方案。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保持了國家的分類方案,垃圾分為有害垃圾、餐廚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四類。廚余垃圾處理技術還不成熟,居民示范社區和試點區域垃圾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三類,鼓勵居民將含水率大的廚余垃圾(如蔬菜、西瓜皮等)就地處理。
3.垃圾分類收運模式
根據垃圾的產生量、產量頻次、垃圾含水率等特性,對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回收體系進行創新,提高垃圾的收運效率。餐廚垃圾方面,采用收集、運輸和處置一體化的模式,由政府委托甲方環保公司對餐廚垃圾進行收集運輸和終端處置,減少環節,提高收集運輸效率;有害垃圾方面,將在投放環節將不同類別的有害垃圾進行分類,各區采用市場化的模式,委托企業進行有害垃圾的收集,最大程度避免混收混運;可回收物方面,積極探索“兩網融合”,居民產生的高價值可回收物由再生資源回收公司通過網絡預約上門回收或者自行投放,采用積分或者物質獎勵政策兌現,低價值可回收物(玻璃),采取財政補貼、市場化運作的模式,由第三方企業進行作業。
4.堅強的組織領導,完善的工作體制機制
由于垃圾分類投放環節的區域廣泛,人員眾多,建議在行政、經濟、法規、宣傳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力爭從多個方面來提高垃圾分類環節的準確率、參與率和科學率。行政方面,加強部門之間的配合與協作,除了城市管理部門(環境衛生部門)之外,環保、教育、再生資源回收等更多的職能部門都要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很多城市對垃圾分類工作都加強了市、區、街道(包括居委會)的行政考核。例如上海市按照“市級統籌、區級組織、街鎮落實”的思路,建立健全“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落實”的生活垃圾分類責任體系,形成領導核心資源。加強部門統籌協調,抓實屬地主體責任落實,黨建引領,形成基層共治合力。建議從健全法律法規和制度標準、完善作業管理和考核評價指標、因地制宜循序推進、加大投入建設垃圾分類系統、加強全面宣傳教育和專業培訓等方面推動我國生活垃圾分類。
參考文獻
[1]趙剛.黨建引領生活垃圾分類新時尚——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側記[J].城市管理與科技,2019,(05).
[2]戴健.對生活垃圾分類的思考和建議[J].城鄉建設,2019,(19).
[3]戴迎春.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現狀[J].環境衛生工程.2016,(06).
[4]張黎.生活垃圾分類的國內外對比與分析[J].環境衛生工程,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