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潔
摘要:自張岱《自為墓志銘》問世以來,與其相關的研究著述屢見不鮮。筆者通過研究文章主旨以及歷代成果,結合原文之中所蘊藏的哲學內涵,將可能影響張岱選擇的諸多思想列舉,來探求張岱個人思想之中的哲學內涵,研究其對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以及對心學的反思,綜合探析作者復雜的人生哲學觀念。
關鍵詞:張岱;心學;儒家思想;自為墓志銘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2
一、文獻綜述
張岱,字宗子,號陶庵,明清之際最為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之一,一生筆耕不輟,著作頗豐,為世人所稱道,而其中最能體現張岱人生哲學的文章,莫過于總結自己一生功過的散文《自為墓志銘》。《自為墓志銘》這一文學題裁并非陶庵獨創,除文中提及的陶淵明、王績、徐渭以外,還有劉知幾、汪中以及梁啟超等人的自序類文章,皆具有類似此自傳的性質。墓志銘這種文體誕生之初,其目的便是為了悼念逝者、歌頌功業。而《自為墓志銘》這種題材,到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筆下,便有了濃重的自嘲意味,寄悔恨于詼諧之中,寓大義于慘淡之下。除去自嘲之外另有述志和諷世的意味夾雜其中,在述志與諷世的傾訴中,作者也會不自覺的將自己的世界觀雜糅表現在文章之中,讀者通過閱讀文章,便能清晰地看出作者的人生軌跡與哲學思辨。
學界已有針對《自為墓志銘》的研究,陳平原從文學角度進行分析;既有學者從文化人格方面分析,也有學者從創作的心理動機進行分析,更有學者研究張岱小品文的真意趣問題;論及哲學層面,雖已有學者研究陽明心學對張岱的影響以及接受情況;以及針對張岱著作進行分析。但并未見到針對《自為墓志銘》分析張岱人生哲學的專著。筆者結合張岱所處的時代、生平以及他的其他作品,解讀《自為墓志銘》中蘊藏的哲學思想。
《自為墓志銘》全文平和流暢,表露內涵并不突出,筆者試概括文章大意,探究文章深刻內涵,方便探析在文中張岱儒家哲學將如何體現。
二、主旨分析
卷首張岱不言家世,而是自稱為「紈绔子弟」,陳平原先生認為張岱應是恐怕辱沒祖先,故不敢輕易言明。與此同時,述明自己年少的浮華生活,與年老的貧病孤寂相對比。藉此抒發了,明清易代之際所導致的身心上的巨大落差。
二段評述自己一生功業,以七不解為題。藉由自己的疑惑,實諷刺世事,因時代變故導致人們的價值觀產生了嚴重扭曲。前兩段均未涉及張岱個人生活,而是借自身變故與疑惑,以諷刺并思量家國變故,山河破碎的深層原因。
第三段方才開始寫作者自身,作者所看重的著作可分為經類(《四書遇》等)、史類(《石匱書》等)、散文類(《瑯嬛文集》等)以及筆記類(《夜航船》等)。四類著作表明作者一生所得,經為儒家身份的體現,史為民族身份的認同,散文是性情的抒發,筆記則是對生活的熱愛。四類著作可引在墓志銘中便應是作者平生所重,又兼以兒時之事為例,凸顯出自己少時的「才思敏捷」,與老時的「一事無成」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作者的巨大心理落差。
最后一段引出陶、王、徐三人,認為自己不能與幾人相媲美,思慮再三,引出「吾癖可傳」的人生理念。自己的癖好雖看似無用,實際則卻是真性情的體現,而性情可傳,便體現了張岱對于自己的一生事業,最為認可的便是發自內心不加雕琢的那段真情實感。
三、張岱儒家思想
1.明儒的學風
明代學者的學風雖大多類似,但所持觀點卻不盡相同,依然秉持儒家傳統的治學之道。自然的,張岱身上也難免會沾染一些明儒的風格。明代學者一般「重行」而「輕知」,即修養方法勝過一切智慧,他們愛切實、愛單純,而世間萬物興衰與自己似乎并無關系,自然天下興亡也就與之無關。不僅是張岱自己,明清易代之際的諸多文人,似乎均有這種想法,他們后來也做了反思。正因這種超然物外的怠惰心態,成為了明王朝亡國的原因之一。
與之相應,明代儒學家偏向于「一元論」的觀點,研究任何事物,不愿做煩瑣的分析思考,各家學說「各立宗旨」,皆想成自成一家之言,獨立于世間。張岱的「吾癖可傳」便與這類想法有些類似,切實單純。
2.宋代理學的傳統
有宋一代,儒學家放眼天下,開始了對人生哲學本體論的探討,從周濂溪的樸素哲學到張橫渠的民胞物與、萬物一體的唯物思想觀念,最終催發產生了朱子窮理的修養論,目的是為了實現氣質變化。小我的習氣是在生活中沾染的,只有泯化小我,還歸大我,將天地萬物融自身為一體。秉持這種執念,并且身體力行將其發展為一種習慣,才能做到「氣質變化」得以更加貼合自然,以合乎人的良知良能。
而為了做到氣質變化,必須要做到「敬」,就是要遵循后文儒家所說的「理」。理學發展到了南宋時,其內涵產生了變化,朱子認為「理」唯有格物致知方能勘透,陸王二人則認為要遵循本心的想法。此時的理學偏離了原有的人與外物合一的觀念,以至于大多數知識分子對政治的關心程度大大下降,直到明末「家國破滅、山河傾覆」,人們才開始反思自己,方才有以張岱「七不可解」行于世間。
3.陽明心學繼承
王陽明作為明代最主要的哲學家,其理論對張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已有的學術論著已經論及其《四書遇》之中引用心學論點9,而筆者通過溯源王陽明心學主要觀點,對比《自為墓志銘》中情感表達,亦可有所對應。
3.1致良知
首先論及良知,就是自我感知對外界的明覺,被明覺到的事物就是天理。而「致良知」就是自己的心在明覺天理之時,不會被個人的私欲所影響。這與北宋的「敬」一脈相承。張岱言及「吾癖可傳」,可見其對于良知的看法,更為貼近自己的心性,堅持著率真的生活方式,體現在自己的「十二好」之中,不加修飾的愛好便是「致良知」的體現,「癖」對于張岱而言就是天理。
3.2知行合一
錢穆先生認為「知行合一」來源于「變化氣質」,想法和做法之間的差異是由于人欲的膨脹,阻礙了「知行合一」的心體,在將其阻斷革除后方才能面對本心,這時通過立志來表達對良知的誠意,通過對誠意的堅持,來實現對知行合一境界的理解,如此才能達到良知的境地。
張岱是如何實現述志的呢?便是由文中開篇的自嘲,通過嘲諷自己「學書、劍、節義、文章不成」的種種不端行為,實則是對原有人生理想述志,亡國后作為遺民隱居于山林,而非去侍奉新朝,則是對于誠意堅守的完美體現。張岱通過自己隱居的行為來表現知行合一,從而去體悟什么才是真正的良知。結合張岱生平,曾斗雞屢戰屢勝,后因知道唐玄宗斗雞誤國便不再斗雞,此論亦可作為證明。
3.3事上磨練
所謂「事上磨練」,即自己一心的喜怒哀樂,就是對良知本體的感應能力,讓自己的情緒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合理地發泄自己的情緒,不多不少,發之中節。張岱對于情緒的表現,結合文本來看有個人與家國(社會維度)、內心與外部(心理維度)、少時與老時(時空維度)以及先賢與自己(哲學維度)這四個維度,便可以看出張岱個人的情感態度,表達之中并未流露出些許文人常有的酸腐氣息。這與張岱自身經歷家國巨變后的經歷是離不開的,也就是本著情感抒發的真實流露。
四、其他儒家思想的影響
張岱的思想構成除了受到以上思想影響之外,還可以看出受到其他儒家思想的影響。處于明清易代的復雜心理,可以與魏晉時期的儒士文人的心境相比對。同時張岱也有對心學的反思,更能明顯可以看到孔孟哲學的細節體現。
1.孟子忠義觀的體現
張岱文中提及《古今義烈傳》,為張岱所看重著作之一。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可見孟子認為生命是可貴的,但義依舊是讓人們放棄生命、拋灑熱血的事物,儒家雖非宗教,但它的血脈里卻依然滾燙著這種舍生取義的自我犧牲精神,也是儒家士子最高的精神追求,而孟子所言「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隨無文王猶興」,是對豪杰之士的期許和稱贊。張岱亦是如此,文中稱「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覓死,又不能聊生,白發婆挲,猶視息人世。」表現自己不能舍生取義,存留于人間的無奈與痛苦,為自己茍活而感到羞恥。這種節義觀念一直跳動在儒家知識分子的脈搏之中。
2.陶淵明隱逸思想的繼承
陶淵明思想自古在儒道劃分上眾說紛紜,但在魯迅先生看來,陶淵明做不到超然物外,仍以儒家的身份,在廟堂處處留心,之所以做到超脫,便是因為在官場上的失意導致的。陶淵明為后世失意知識分子提供了面對困境的樣板,在人生失意時可以「守拙歸園田」,不因世間的變化而扭曲自我,而是為實現自我生命意義去艱難的活。張岱提及「空學陶潛」,可見其對陶淵明的人生哲學有深刻地學習。只不過可惜的是,張岱雖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不得不歸隱山林,卻做不到超脫,想不到將什么能流傳于后世,只好求于仙人,了卻殘生。陶淵明的道家追求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而最終的理想和目的還是追求儒家的最終價值,也就是傳自我認知的「道」。而張岱也是最后的結尾看似求仙求道,實則是將自己的「癖」看做「道」,認為這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表現。
3.反思心學
明清之際,由于社會的動蕩,人們對于原本信奉的心學產生了懷疑,涌現了如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思想家提出「經世致用」的實用哲學,處于同時代的張岱面對家國破碎,而知識分子無能為力的無奈,也出現了同樣的想法,但并未形成具體的學說。在《自為墓志銘》之中可以看到,張岱對于「貧賤、貧富、文武、尊卑、強弱、名利以及智愚」七個方面進行反思,看到了整個社會存在的種種病態問題,這已經不是鐘鳴鼎食之下的浮華社會,而是一個狂亂顛倒的錯誤時代,造成這種錯亂的原因都是因為人們在「無用之事」上頗多用心,而在真正重大的問題上輕視小覷,才會最終招致國家的滅亡。張岱以自己的不解表達了對社會的諷刺,對亡友的悼念,也是對自己的自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國破家亡的面前每個人都有脫不去的責任。在這種境遇之中,原本的孑然一身是造成社會慘劇的真正原因。《自為墓志銘》充滿了對自己的反思,也充滿了對社會的考量。徐渭、陶潛、王績所做《自為墓志銘》均是由于對時代社會產生了深刻思考,張岱正是秉承這樣的思考,才寫下這篇意義悠長的文字。
結語
「人如其文」,但并非所有人的文章都是天然如此,而在于作文者的刻意打磨。張岱的文風不似同時期公安派的絢爛,無一句多余。平和沖淡之中,《自為墓志銘》一篇讀來正如茶館角落獨坐的遛鳥老者,燙一壺陳年的黃酒,獨自酌飲,酒意正酣之際,與二三孩童,將自己的一生娓娓道來,言及往事便有一絲戲謔之感,真實不令人厭煩,這是張岱的處世方式,也是他半生遵循人生哲學的體現。張岱的人生哲學之中所追求的平和沖淡,既是陽明心學的詮釋;也是傳統儒家的風骨;也是對現實際遇的思考。綜合在一塊,便有了張岱「真性情」的流露,有才氣有情懷,我行我素的人生狀態便是自己一生的驕傲。
綜上,張岱的人生的哲學流派歸屬何家也難以裁定,但是,張岱以純粹的儒家之道貫穿一生。其人生哲學最主要體現在真性情,體現在「吾癖可傳」之中。張岱一生跌宕,有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無奈,雖追求過仙、佛,但也只是為到達儒家最高理想所選擇的途徑。張岱作為那個時代的寫照,將一生的心境銘刻于其《自為墓志銘》中,供后人學習,張岱其人其文,注定流芳百世。
參考文獻
[1]張,岱,夏,咸淳.張岱詩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錢穆.陽明學述要[M].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
[3]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4]尚繼武.從《自為墓志銘》探析張岱的文化人格[J].名作欣賞,2005,(24):7-11.
[5]張麗杰.懺悔焉在——張岱《自為墓志銘》情感底蘊的再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
[6]靳新電.張岱小品文本真意趣論[D].山東:濟南大學,2011.
[7]馮寧寧.張岱對陽明后學的繼承與反思[J].浙江社會科學,2017,(03).
[8]李燕.張岱對明代心學思想的接受[J].文史博覽(理論),2014,(04):41-42.
[9]馮寧寧.《張岱哲學思想研究—以〈四書遇〉為例》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2017.
[10]劉墨.乾嘉學術的知識譜系[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