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中
教育管理是當代教育考察研究的重點內容。對于歷史上教育管理沿革與變遷的研究重在抓線索,不僅要在縱向上理清事件按照時間順序發生的脈絡,還要在橫向上將中國教育管理史和外國教育管理史進行對比。《中外教育管理史》一書正是一本全面展示教育管理歷史的專著。它不僅闡述了從先秦的奴隸社會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教育管理體制、學校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思想等方面的發展和演變,也呈現了從古希臘時期直至西方近代以來的外國教育管理體制、學校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思想潮流等方面的知識體系。
該書脈絡清晰,邏輯嚴密,語言曉暢,簡明扼要地展示了中外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之精華。更為重要的是,該書對于中外教育管理歷史上重要思潮的研究和當今教育管理具有啟示意義。首先,倫理主義教育管理思潮注重校風的建設,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確立良好的教育導向;注重教育者、管理者的素質提高,強調“言傳身教”的作用;注重讀書與修身的結合,加強教學中的育人功能。自然主義教育管理思潮強調在教育管理中遵循自然發展變化規律和人的身心發展規律,順乎自然地促使學生個性發展;它在實踐上體現為管理過程中的不過多干預,不強作妄為,而是自然而然地促使事物自化的彈性管理方式。自由主義教育管理思潮在自然主義的基礎上,注重營造集體與個人的和諧關系,并且積極吸收外國先進的管理經驗,而后結合本國實際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平民主義教育管理思潮不僅旨在平民的某種單一素質的提高,而且包括生計能力、衛生習慣、文化素質、參與公共事務能力等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通過自下而上的“人”的現代化來追求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國家主義教育管理思潮旨在通過國家觀念的培養和民族文化的弘揚造就共同理想之國民,雖然有著一定的國家至上的局限性,但其提倡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為當下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借鑒。
此外,西方現代教育管理制度所體現出的教育管理思想也為我國當代教育管理制度的革新與完善提供了方向。比如教育“社會化”要求國家、政府轉變職能、從對教育的集權管理轉變為向學校、社會放權,從主觀臆斷的行政命令轉變為依據社會調整進行宏觀控制;教育“終身化”主張學習、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終結性的,而是終生的、連續的,基礎教育只是教育的序曲,終生教育要求教育重新認識“人”,并以個人的連續的、完滿的發展作為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和基本組織原則;教育“民主化”不再止于“教育機會均等”,還體現在教育管理的具體放權和參與者的不斷增多上——政府、地區、校長、教師參與、學生參與、家長參與的權利不斷下放。
綜上可知,《中外教育管理史》一書不僅全面揭示了中外教育管理歷史發展的軌跡,總結了各個時期各個地域各具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并且從宏觀的行政管理、微觀的學校管理和教育管理思想三個層面勾勒出了中外教育管理發展的脈絡,從而為改革與完善我國當下的教育管理制度提供了翔實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