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暉
1993年“文化扶貧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文化扶貧成為我國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認為,“文化扶貧即通過公共文化設施向貧困地區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把扶貧工作同扶志和扶智相結合,使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更具內生性動力,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的文明素質更加提高”。
精準扶貧和提高脫貧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激發貧困人口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即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為此,應當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將公共文化資源向鄉村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而公共圖書館同文化扶貧相結合,既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的文化資源優勢,又為脫貧提供了內生動力,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穩定脫貧,提高脫貧質量。
文化事業費作為文化支出的重要指標,可用于觀察我國政府對文化事業發展的支持。從2010年開始,我國對縣及縣以下地區投入的文化事業費開始上升,直至2016年,縣及縣以下地區的資金分配比超過縣以上。
近10年來,我國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其中縣級圖書館的發展(見圖1)總體呈現穩步發展的趨勢。2014年,“全民閱讀”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各級政府對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實施大力舉措,從2014至2015年,無論是縣圖書館機構數量、館藏量和流通人次都出現了猛增,之后回落至正常的穩步增長。從2016年至2018年,縣級圖書館則發展開始從數量增長轉向質量增長,機構數量變化較少。然而在藏書量和流通人次這些反映質量的指標上,呈現穩步快速增長。

圖1
盡管縣級圖書館在近年來獲得了結構和質量較為良性的發展,在公共圖書館數量中的占比也基本上維持在50%左右(見圖2),占比較高,但在圖書資源的占有率上卻基本上維持在低于20%的水平,分配極為不均,可見基層圖書館的內涵發展還不充分。

圖2
近年來,在全民閱讀工作的開展下,公共圖書館事業進入了黃金發展階段,成為文化扶貧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發展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存在許多的問題與不足,需要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給予解決和完善。
我國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匱乏,資金投入較少,城鄉和地區間差異大。一方面整體發展程度較低,當前只有大約0.41%的公共開支用于公共文化投入。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從1995年至2016年,東部地區文化事業費占總支出的40%~48%,中部地區占22%~28%,西部地區占 21%~28%。
在服務形式上,現今農村群眾文化娛樂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而公共圖書館服務相比較而言沒有跟上群眾需求。在傳播形式上,許多技能和扶貧培訓未能與群眾的現實需求相吻合,導致效果并不理想。在書目設置上,存在圖書報刊內容陳舊、更新速度慢的問題,對于農民群眾的農事活動缺乏實用性。
鄉村公共圖書館原本在農村地區是從無到有的文化服務設施,在農民群眾中的認知度有限,加上維護成本過高,影響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的深度與廣度。因為農民群眾是鄉村圖書館的使用者,僅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圖書館借閱管理,難以做到讓人民群眾真正懂得使用公共圖書館,主動利用公共圖書館。
文化扶貧的執行和效果應是長期的過程,然而公共圖書館的建設不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缺乏經濟方面的供給驅動力,因此造成以鄉村公共圖書館為路徑的文化扶貧易被簡單化、粗暴化,并變相地演變為經濟扶貧,公共圖書館在文化扶貧中的作用無法得到凸顯。
鄉村地區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相對城市較為單一,文化氛圍中缺乏閱讀習慣,對閱讀的態度也較為消極,多是被動接收而非主動參與。另外,外出務工的普遍現象改變農村常住人口結構。多數老年村民相對于青年文化水平較低,對信息化的新型媒介難以掌握和應用,其文化習慣更難以改變,適齡勞動力的缺乏使得新文化服務形式難以推廣。
鄉村公共圖書館是非營利性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嚴重依賴地方政府財政支持,資金的缺乏也致使圖書館硬件設施過于陳舊,書籍資料更新較慢,無法滿足當地群眾的需求。另一方面,鄉村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和運營資金多由地區政府負擔,越是經濟落后地區越難以將扶貧工作深入開展至文化扶貧的層面,加劇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
我國社會大環境中政策因素是公共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鄉村公共圖書館推動文化扶貧事業上起到引領作用。現階段在政策層面還處于地方政府各自探索的階段,對該領域工作較為重視的地區已初步摸索出自己的施行模式,形成一定規模。反之,則空有設施而無后續工作展開,成為耗費資金的空殼項目。
鄉村公共圖書館建設中的主要社會力量有高校圖書館和社會第三方圖書服務營利性機構。前者較少開展長期深入的定點幫扶,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后者由于其營利性,使得購買此類服務多少取決于當地政府支持力度。從總體看,鄉村圖書館建設中社會力量的參與呈現出不均衡和不連續的特征。
鄉村圖書館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財政配置,還應以長期連續的財政和行政政策為基礎;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發揮高校和省、市級圖書館的帶動作用,促進城鄉公共圖書服務一體化;發揮新媒體和網絡等新的文化傳播途徑的作用;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選擇適合的推廣讀物,提升文化傳播能力,幫助和引導不具備文化基礎的公眾充分享有同等的公共文化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