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斌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為我國“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是繼2020年全面脫貧后,實現中國夢的又一偉大戰略決策。同時,也是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僅不能缺席,還應該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如何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戰略部署,發揮自身學科專業優勢,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作出自己的貢獻,是我們應思考的重大課題。這既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偉大歷史使命,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職責所在,更是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發展尤其是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們對自身發展越來越重視,繼續教育是不斷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徑,也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有近5000萬人接受本專科學歷繼續教育,有上億人次參加過繼續教育培訓。
1.服務的觀念理念嚴重滯后。觀念理念決定工作思路,有相當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方面,仍然存在著觀念理念與新時代不匹配的問題。有些高校對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意義認識不到位,對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也認識不深刻,認為鄉村振興戰略與他們關系不大,或沒有關系,甚至還認為服務鄉村振興將會影響教學和科研工作,有意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服務鄉村振興分割開來。還有些高校認為高校的職能主要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進而對開展服務鄉村振興工作興趣不大,積極性不高。同時,由于鄉村地區經濟欠發達,地方本科院校在開展服務鄉村振興時,能得到的經濟效益相對較少,從而更加影響了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服務的體制機制不順。不少地方本科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體制和機制還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例如,在體制方面,有關部門對地方本科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沒有很好的政策出臺,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中,對于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教師,沒有相應的鼓勵激勵政策,在教師的職稱評聘、職務晉升等方面也沒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在工作機制方面,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面臨“五缺”,即缺管理機構、缺管理人員、缺工作經費、缺頂層設計、缺具體實施,從而嚴重制約了指導服務工作的積極開展,也嚴重影響了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效。
3.服務的形式內容單一。當前,雖然我國地方本科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形式和內容在不斷與時俱進,但認真分析發現,離人民群眾的需求還相差甚遠。以團委、學生會組織的學生社團的“三下鄉”、支教、文化科技服務等成為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而由專家、學者為主導的鄉村項目規劃、農業技術指導、鄉村信息咨詢等直接服務于鄉村振興綜合性的服務形式和內容較少。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推進,對地方本科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有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在鄉村規劃及設施建設、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農業生產技術、農村文化建設等方面,更加需要廣大地方本科院校的鼎力支持。
地方本科院校繼續教育之所以要轉型發展,除了本身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歷史任務,是新時代我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地方本科院校要全面落實落地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從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傳承等方面下功夫、出主意、作貢獻,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
地方本科院校離鄉村“距離”近,學科專業接地氣,可以在地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發揮其理論研究、實踐指導、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服務好鄉村產業發展、生態環境、鄉風文明、鄉村治理等,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繼續教育要緊緊圍繞國家這一重大決策部署,實施轉型發展,這既是使命使然,更是職責所在。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高等教育大眾化,高校繼續教育的學歷教育越來越不景氣。與此同時,各種繼續教育的培訓,如國培正如火如荼。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需要大量的人才,同時更需要培訓大量的人才,如鄉村規劃人才、鄉村管理人才、鄉村文化人才等。所以說,地方本科院校也要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契機,與時俱進做好繼續教育轉型發展,這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
地方本科院校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研究基地,更是探討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理論前沿陣地。在高等教育發展取得較大成績的今天,我國地方本科院校辦學定位更加明確,辦學實力明顯提升,地方本科院校一般立足鄉村區域實際,涉及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學科門類比較全、科研條件比較優、科研能力比較強,為積極探討鄉村振興理論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等綜合改革政策體系、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的理論探討是鄉村振興戰略研究的重點,地方本科院校應當發揮其自身的學科專業優勢,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這幾個方面的理論研究,為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施策提供理論依據。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鄉村振興是一項民生工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但其核心是鄉村的勞動者掌握科學技術。地方本科院校具有科學研究的職能,也有科學研究的自然屬性,因此,可以很直觀、很準確地認識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科技需求,為鄉村振興提供直接的、及時的、科學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人員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深入鄉村振興實踐一線,在鄉村脫貧、鄉村文化保護、鄉村振興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建設和培育、鄉村“三農”創新創業等方面發揮其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的指導作用。
人才尤其是服務于“三農”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是鄉村振興戰略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是突破“三農”瓶頸的核心所在。現在是人才競爭的社會,鄉村人才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成功實施的標志之一。高校最基本的職能之一是人才培養,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偉大實踐中,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好好思考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才能很好地滿足鄉村振興的需要。同時,引導各類人才以多種形式全面服務于鄉村振興。地方本科院校應立足于鄉村振興發展實際和人才需求,一方面負責鄉村振興發展所需人才的培養,如鄉村教師培養;另一方面開展鄉村振興人才的提升培訓,如湖南城市學院成立鄉村振興學院,為地方鄉村振興提供專門培訓。全力打造出一支站位高、業務強、情懷濃的鄉村振興人才,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