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高明現*
近幾年,在堅持糧食生產不放松的前提下,河南省新鄭市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了糧食豐產和特色增收。2019年,糧食總產量26.55萬噸,其中夏糧面積36.876萬畝,產量13.95萬噸;秋糧面積34.71萬畝,產量12.6萬噸。完成優質強筋小麥播種面積1.7萬畝,優質雜糧0.81萬畝;蔬菜播種面積12.2萬畝,總產量37萬噸,實現產值4億元。新發展櫻桃、葡萄、核桃、桃樹面積3000畝,水果總產量5萬噸。
集中在自然資源優勢和品牌科技優勢兩方面。自然資源方面,新鄭市地處豫西山區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日照條件好,土壤礦物質豐富,含量充沛,適合農作物種植;西部丘陵地區和山前平原旱作區非常適宜谷子、紅薯等耐旱雜糧作物生產。品牌科技方面,具備農產品品牌、農業科技兩大優勢。目前“三品一標”總數達73個;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日益加強,良種覆蓋率逐年提高,傳統品種正逐年替換淘汰;精量半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玉米一密四改、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集成配套技術基本普及;深松機、秸稈撿拾打捆機、高效植保機械等快速發展,農技農藝進一步深度融合;在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建設方面,生物技術、種植、農業信息化等領域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工程實施方面合作廣泛,聯合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農機企業,以示范基地為載體,為先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開辟了“快捷通道”。
一是種植糧食比較效益低,種植面積將會偏向減少的趨勢。二是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融資難度大。由于目前農業基礎設施較薄弱,投資風險大,成本回收慢,隨著金融改革不斷深化,大量信貸資金非農化,加之近年來財政投資方式的改變,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融資難度大。三是農業勞動力素質不高。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接受新品種推廣和新技能培訓的能力不夠。四是規模化程度低。由于農業耕種土地分布零散,農業生產規模小,導致農業經營分散、耕作成本高,對發展現代農業造成了一定制約。
一是繼續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扶持力度。以節水灌溉為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善生產條件。強化對產糧大鄉(鎮)、種糧大戶和種糧能手的獎勵和補貼,認真落實糧食補貼、良種補貼、綜合直補、農機具補貼等各種惠農補貼,充分調動各級政府及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二是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種植業結構。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調整種植業結構,既不強制,也不放任,而是通過農產品市場波動把握近期市場和長遠市場需求,選擇有市場前景、有銷路、有效益的農產品進行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三是加強主體培育,發揮新型農業經營組織作用。堅持以“增加數量、擴大規模、提升質量”的思路培育壯大農業合作服務組織。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培育壯大一批利益聯結、運行規范、經濟效益好、帶動性強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加大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與主導產業相聯,帶動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銜接,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
四是完善農機農藝相融合的生產技術體系。農機農藝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農藝是農機的服務方向,農機是農藝的實現載體,兩者只有高度結合才能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和種植技術的潛力,實現農業增產增效、帶動區域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