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 并已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政務處分法強化對公職人員的管理監督,使政務處分匹配黨紀處分、銜接刑事處罰,構筑起懲戒公職人員違法行為的嚴密法網。
放眼其他國家,自《聯合國反腐敗公約》陸續簽署以來,世界多數國家為防治公職人員濫用權力謀取私利,以避免利益沖突為目標,把公職人員道德誠信管理上升為國家戰略,強化道德倫理法律和信息公開制度建設,采取了一些公眾期盼度高的具體舉措,用以推動反腐敗進程。
做法不一的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制度
在很多國家,財產申報制度是提升公職人員道德誠信水平的重要舉措,同時配套相關制度,一般有公民身份管理制度、金融實名制度、交易記錄可疑報告制度等。目前,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行了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制度,但做法不一,效果也有差異。
申報主體范圍不盡相同。阿根廷、俄羅斯、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烏干達等國家要求全體公職人員申報財產。日本、英國、美國不要求普通公務員申報財產。韓國申報財產的公職者占全國公職人員總數的18.8%。法國1988年推行財產申報制度時,申報主體是政府成員、議會主席和市長,后擴大到國民議會和參議院議員,目前向政治生活透明委員會申報財產的是6000余名重點人物。多數國家要求申報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財產,也有一些國家包括直系親屬和二代血親,或擴大到祖父母和孫子女。
申報財產涵蓋內容不盡相同。多數國家規定,申報財產范圍是本人及配偶名下的工資收入及各類財產,包括工資及其他收入、國內外存款、保險證券、不動產、黃金、首飾寶石、家具、收藏藝術品、帶動力的車船飛機、品牌、營業權和客戶資源、債務等。俄羅斯《反腐敗法》規定,公職人員及其家庭成員須申報收入、房產和銀行存款。2012年普京簽署法令,還要求申報大額支出,如果支出超過家庭近3年的收入總和,須說明資金來源。2012年底,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了禁止國家公職人員擁有海外資產的法律草案,要求公職人員2013年6月1日前注銷賬戶、轉讓不動產和有價證券,公職人員離職3年后才能擁有海外資產。
申報和受理方式不盡相同。有的采用任期申報方式,有的采用定期申報或情況變動后的不定期申報方式;有的采用公開申報方式,也有的用秘密登記方式。柬埔寨《反貪法》規定,申報人員在就職和卸任時,向反貪機構申報在國外的財產和債務。韓國《公職者倫理法》規定,政府、國會、司法機關的高級公職人員每年申報前1年的財產變動情況,應申報財產的公職者退休后還要延伸5年登記財產。新加坡要求財產發生變動時隨時申報。各國受理申報的機構也不同,泰國由反腐敗機關受理,馬來西亞由公務員所屬行政機關受理,美國公務員向所在單位主管道德的部門登記備案。
申報信息公開與否及程度不盡相同。新加坡基本不公布申報信息。法國原來只公開當選總統的財產狀況,2013年4月擴大公布了38名政府內閣成員的銀行存款和房產。越南的申報信息原作為機密保管,近期改為一般在職人員申報信息由本單位領導人決定是否宣讀或張貼,當選候選人申報信息對代表會議公開,政府、社會和行業組織公職人員的申報信息在單位內部公示。巴西在互聯網上公示財產申報信息。美國約有30萬公務員申報財產,只有2.5萬高級官員和公務員向社會公布財產。
拒絕申報和申報信息不實的責任不盡相同。實行財產申報制度的國家,一般通過法律規定申報義務主體承擔拒絕申報和申報信息不實的責任。墨西哥2002年通過《信息公開法》,約1萬名公務員因沒有及時申報財產而受到處罰。俄羅斯法律規定,故意提供虛假申報信息,將被解除公職。美國對虛假申報者處以最高5萬美元罰款和1年監禁。菲律賓首席大法官科羅納涉及隱瞞外匯存款240萬美元,以財產申報不實遭參議院彈劾。
審核申報信息的做法不盡相同。考慮到審核成本高,只有少數國家建立了審核制度。新加坡只有在接到檢舉投訴時才會調查申報人的財產狀況。巴西由稅務部門建立公民單一稅號進行稅務稽查,如發現財產變動較大,須出示所有賬目,并對細節作出說明。西班牙利益沖突辦公室通過財務稅收信息系統和銀行系統審核調查。保加利亞委托稅務局下屬的收入署、司法部下屬的司法登記局審查申報信息的真實性。
以多種手段規范管理公務用車
世界各國管理公務用車的基本做法是:無論配備固定專車,還是保證公務用車,多實行規范管理或采用電子監控手段,并日益擴大社會化租賃方式的使用。
限制配備公車的級別和價格。德國聯邦政府只為聯邦級領導人和各部部長、國務秘書配備專車,司局長級官員只保證公務用車。芬蘭只有總統、政府總理、外交部長、內務部長、國防部長、議會議長有專車,首都赫爾辛基僅市長1人有公務用車。加拿大副部長級以上官員配備行政用車,部長級公車價格不超過3.24萬加元,副部長級公車不超過2.7萬加元。
大力削減特權車。俄羅斯總統普京先后兩次下令整治“特權車”。2006年整治行動使配備警燈和警報器的車輛由7000多輛減至968輛。2012年5月,普京簽署總統令,再將配備警燈和警報器的國家機關車輛由968輛削減為569輛。
區分公車與私車的使用時間和場所。博茨瓦納公車掛紅底白字車牌,民用車掛白底或黃底黑字車牌;每逢雙休日,公路上只有民用車在行駛;政府還設公車加油站,節假日休息。澳大利亞也對公車和私車發放不同的牌照,規定公車不得出入豪華娛樂場所和購物場所,一旦在超市或娛樂場所停車場發現公車,每個公民都可以舉報,有關部門會調查當事人。
詳細記錄公車的行駛信息。德國規定,公車須有行駛日志,由司機每月交主管官員審核。加拿大要求公車司機記錄每次使用時間、出發及目的地、使用人與用途、行駛里程、相關花費等。聯邦政府還與有關公司簽約,向每部公車提供1張卡,車隊管理系統自動生成公車加油、保養、維修等數據。公車使用部門每年向財政委員會報告信息,由審計部門審查。
采用電子手段防控公車私用。瑞典設有“公務車監控系統”,任何人用車,須先按下“公務”或“私用”按鈕,代碼器將該車代碼發往監控衛星,衛星把代碼及汽車所在方位信息傳給中央監控臺。監控人員如發現按下“公務”按鈕的汽車駛向別墅或娛樂場所等地,會用無線電話詢問開車者“為何用公車辦私事”。美國也在很多公車上安裝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監視車輛行駛路線和停泊地點。聯邦政府官員違規使用公車,可受到停職1個月直至開除的處罰。
提倡公務活動租賃社會車輛或使用私車。芬蘭公務員外出辦公,可使用政府和議會發的出租車券乘坐出租車。日本包車和租車占公務用車較大比例,政府鼓勵公職人員乘坐公交并給予補貼。德國國防部和各州主管部門租賃相當數量的社會車輛辦理公務,就連接待外國元首有時也從汽車公司租車。挪威鼓勵用私家車為公家辦事,并按實際里程給予汽油費補貼。
從總體上看,多數國家配備公車并實行規范化管理,依靠社會參與監督,有效提升了公職人員的公車公用意識;一般公務用車,通過實報實銷、貨幣補貼或發放車券等,走社會化租賃使用之路,明顯降低了行政成本。
限制公職人員公款宴請和送禮行為
規范公款接待和限制收受禮品,是許多國家防止利益沖突最為重視的內容,多被納入公務員道德操守行為規范或法律制度。嚴格限制公款宴請和收受禮金禮品行為,長期堅持便使公職人員逐漸養成廉潔自律的習慣。
限制公款招待及用餐對象。聯合國規定,各級機構招待費不能用來宴請本組織的官員。大部分國家內部公務活動一般不安排宴請。韓國法律規定,公務員不準與工作對象一起用餐。
制定接待或接受宴請標準。美國將宴請納入道德管理范圍,限制餐飲額度,公職人員不得接受每人每餐超過20美元的宴請,每人接受同一機構的宴請全年不得超過50美元,一些地方宴請招待費低至每餐人均10美元。
公務接待計劃提前報批。俄羅斯公務宴請報批程序復雜,一般要經過5道程序。美國公務接待通過預算控制,超支部分由個人自付。美國馬里蘭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宴請中國代表團,比接待預算超出1瓶啤酒,這位院長便自付了啤酒錢。
制定收受禮金禮品規則。德國各地通過立法確定公職人員收受饋贈的標準,收受現金超過10歐元、禮品價值超過20歐元,便會受到處罰。美國規定,下級不能給上級送禮。韓國規定,公職人員不許把婚喪嫁娶事宜通知親戚和密友以外的人,結婚收取禮金不得超過3萬韓元(不到200元人民幣)。新加坡規定,公務員不得接受與行使職權有關的禮品禮金;雖未禁止親朋好友間互贈禮品禮金,但反貪機關和司法機關會分析評估是否超出合理限度。
建立禮品上繳登記制度。歐洲多數國家公務活動一般不送貴重禮品,只送低值紀念品或即食食品。澳大利亞規定,議員接受禮物必須登記。馬來西亞規定,公務員收到禮物要報告上級主管,價格偏高的必須交公,上級認為不貴重的才允許留下。新加坡規定,收到禮品禮金須立即向所在部門負責人報告并如數上繳,或經有關機構評估價格并支付費用后方可留下。 ? ? ? (轉自《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