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軍
近年來,重慶市各區縣(自治縣)不斷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制,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轉移。
今年4-5月,重慶市北碚區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對全區城鄉社區治理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調研發現,社區自治能力建設仍是基層社會治理的短板。
調研中,我們發現,街鎮在抓社區建設中,更多強調的是社區的服務功能,對居民自治工作抓得少。村(居)委會的獨立性和自治程度不高。部分區級、街鎮職能部門仍然將一些管理、執法工作下放到村(居)委會;交辦給社區大量的普查登記任務;繼續讓社區開具不該提供的證明,這些都耗費了社區干部大量時間精力。
此外,大多社區干部對“三事分流”(大事由政府負責,小事由社區、社會組織、居民協同辦理,私事由社區引導群眾自行解決)工作方法認識不清,重視不夠,認為“三事”分不開,還是習慣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些群眾自治組織雖然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建立起來,但由于對社區干部依賴嚴重,又缺乏熱心群眾持續參與,實際運行效果并不理想。
針對社區自治能力建設存在的短板,我認為應該進一步厘清政府部門、街鎮與社區職責,全面實施社區事務準入制度,讓社區干部有時間和精力組織開展社區自治。
首先,要落實社區“減負增效”工作。一是政府各部門、街鎮各辦公室應進一步明確基層社區的“四事清單”(自治事項清單、協助事項清單、負面事項清單、證明事項清單),對需要委托社區開展或協助開展的事項,主動提供工作經費,給足工作時間,做好工作培訓。二是繼續向學校、銀行等社會單位和社區居民宣傳相關政策,避免社區開具不該提供的證明,減少社區干部的工作量。三是政府應盡快整合幾大信息平臺,實現數據集成和共享,減少社區干部不必要的普查登記、統計報表工作。
其次,社區干部要主動思考、組織實施社區自治。一是豐富參與途徑,激發居民參與治理。在社區的宣傳欄、學習會上,積極宣傳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定期組織居民大會、意見征集會等,對居民提出的意見及時反饋;每年有計劃地開展社區文體活動,增強居民之間的交流。二是發揮社區黨建引領作用,構建居民議事平臺,制定議事規則,吸納社區干部進入居民自治組織。三是鼓勵、支持物管公司在社區開展公益服務,積極引導業主委員會參與社區治理工作。四是對居民自主協商解決的事務、自發籌資投勞開展的社區建設事項,街鎮應給予鼓勵和資金配套獎勵。五是社區應發動轄區內的黨員、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參加社區志愿組織,引導居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
再次,要完善社區網格化管理機制。一是科學設置網格,網格劃分一般以100-200戶為宜,便于及時摸清居民的信息和訴求。二是選配好網格管理人和網格員,網格管理人應具備開展信息工作的能力;一般網格員則應選擇年輕的熱心居民,并適當提高他們的工作津貼。三是組織社區志愿團隊開展困難幫扶、糾紛化解、環衛監督、治安防控等工作,充分發揮志愿者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
作者單位:北碚區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