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淼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黨的十八大后到建黨百年這段時期內,全國眾多出版社都在為建黨百年這一主題而發力,就連齊魯書社這樣的地方古籍出版社也不例外。
2018年12月,齊魯書社出版了一套《村學集》,分為《立業》《治家》《安身》三個分冊。《立業》分冊選編了60篇《農村大眾》來自基層實踐的案例,涵蓋了個人致富、村莊治理與轉型、合作社發展等方面的事例,展現的就是農民的創新、奮斗的力量,展現的就是新時代農村的精氣神。《治家》分冊選編了56篇來自鄉村的文化傳承故事案例。這些案例在農村久已沉寂,對他們的發掘,實際上完成的是對幾千年農耕文化的整理。一家之訓是家族風尚的體現,其訓導關鍵在于可操作性和后人的認可與堅持。良風所布,德潤一鄉。《安身》分冊雖然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著作,但由于作者著重于個人修養,并結合現代哲學體系有所發揮,讀者可以從中獲益匪淺,所以算得上是對傳統經典的“雙創”發展的成果。
作為山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學習工程”的階段性成果,《村學集》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出版,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起到“智庫”的作用,齊魯書社也因此不僅成為了國家大政方針和基層鄉村建設的“橋梁”和“大腦”,更是創新了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傳承的方式。
2019年是新中國70歲生日,齊魯書社推出了一本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輝煌成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70個世界第一》。相比于此前許多國慶獻禮圖書的“精彩瞬間”、講故事和理論讀物這三種的模式,齊魯書社的這本主題出版物另辟蹊徑,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的70個世界第一,展現中國創造、中國制造、中國建造的成就,為讀者全方位理解“中國奇跡”“中國道路”“中國夢”提供了關鍵指數,不失為一部宣示中國“道路自信”的白皮書。
回望新中國70年的成就,我們發現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梳理新中國70年的風云,我們知道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總結新中國70年的經驗,我們相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匯聚中國力量的密碼!通覽全書我們很容易得到結論:新中國每個世界第一的取得,都是建設者歷盡甘苦的巨大付出、都是創業者創新思維的集中爆發、都是追夢者繼往開來的不懈奮斗!同時,在新的歷史起點和新的國際環境下,中國要迎接嶄新的機遇和挑戰。這本“白皮書”有助于我們更加堅定“四個自信”,更有助于堅定我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心!
2020年,正當眾多出版單位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獻禮之時,一場新冠疫情突然爆發,席卷全世界、持續時間長,在勢頭上把當年的主題出版一分為三——全面建成小康、抗擊新冠疫情、預熱建黨百年。齊魯書社的謀劃更是長遠:關于全面建小康,齊魯書社兩年之前就已經出版了《村學集》;在抗擊疫情方面,不局限于流行病、傳染病,還把視野擴展到自古至今3000年的疫災,以古籍整理的方式為國家充任“智庫”的角色;而在預熱建黨百年方面則有兩手努力——其一是2020年最終出齊的“干部政德教育叢書”,其二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這本論文集,看似是簡單的會議論文選編,某種程度上存在“同質化”缺陷;但是,齊魯書社是以“固本守正,開拓創新”目標,又扎根于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薈萃之地——齊魯大地,使得這本論文集看似“同質化”的外表下,在實際上肩負了闡述中國共產黨將中國這一歷史悠久的古國從古代走到當今的合理性這一重任。金一南少將曾指出:中華文明在近代列強侵略下幾乎斷裂,有賴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得以永續不斷,這一方面表明了“馬克思主義改變中國的命運”,另一方面表明了“中國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總起來講就是講明了中國的合理性。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和滋養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傳承和升華了中華傳統文化。所以,齊魯書社出版的論文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詮釋和回答了這樣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為什么中華文明長傳至今而未曾斷裂,第二個是為什么中國社會從古代傳統的“家天下”發展為現在的民族國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與合理性。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學院充分利用儒家文化發祥地的優勢,經過不斷的探索,形成了課堂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禮樂教學這種“四位一體”的干部培訓新模式,編印了《干部政德教育現場教學講解詞》《中國儒學簡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思想》和“四書”的譯注,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的品質——為政以德。
干部政德教育學院首先推出的讀本是《現場教學講解詞》,目的就是帶領以干部為主體的讀者群從周公廟、“三孔”等實景實物入手,將周公和孔、孟以來的(下轉頁)(上接頁)理政思想、修身智慧,通過最現實的載體表達出來。這本《現場講解詞》,起到了“干部政德教育的緒論”的作用。在現場教學之后,緊接著要學習的就是中國儒學的發展歷史。秦漢之后的每個歷史時期,都有恪守儒學“為政以德”“修齊治平”的賢臣.因此,一冊《中國儒學簡史》,可以看做是“干部政德教育的優秀傳統”。在了解儒學的發展歷程之后,就需要依次學習“四書”的譯注——按照內在的邏輯順序,首先通過《〈論語〉譯注》學習古代中國人行事為人的“圣經”,隨后通過《〈大學〉〈中庸〉譯注》掌握“三綱八目”等要求,最后通過《〈孟子〉譯注》學習最富治國理政智慧的經典。這三本讀物可謂是“干部政德教育的思想源頭”。學習了現場教學、了解了中國儒學簡明歷史、通曉了儒家經典“四書”的內容,最后一個環節是:從儒家學說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出如何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思想。在這個意義上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思想》其實就是“干部政德教育的結晶”,或者說是對干部進行培訓的成果。
其實,2018年的學術會議之后,齊魯書社出版論文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完全可以選在2021年;但是,我們不能只盯著“建黨百年”這個狹義的時間,還要想到2020年也是廣義的“建黨百年”——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最先組織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團體,北京的李大釗緊隨其后。在此,我們必須區分兩個名詞的微小差異:“建黨”側重于組建黨派或團體,“黨建”的前提則是要有統一嚴謹的政治綱領、系統條理的行為章程和分工明確的干部隊伍。客觀地講,1920年的“南陳北李”,只能是“建黨”的雛形,也就談不上“黨建”,次年的中共一大之后才宣告“黨建”工作的起步。所以,我們說《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是“建黨百年”的主題出版、說“干部政德教育叢書”是為黨建百年預熱的主題出版,不僅更為嚴謹,也更能體現齊魯書社在主題出版的選題策劃方面所具有的獨到性。
作為地方古籍學術出版社,齊魯書社這兩三年來以史料匯編和論文集為主的主題出版作品,非但不是“不務正業”,而且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的努力,為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提前獻上一份厚禮。換句話說:齊魯書社這幾年主題出版的努力,其初衷是想探索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結合,讓文化自信深入人心。既然實際效果沒有偏離初衷,也就無所謂“偏離主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