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姿懿 王天寧 楊條
摘 要:古代封建統治者對選拔人才方式不斷進行改革,其包括:選拔方式、考察內容增等,最終以科舉制最為妥帖。但清代以來科舉制積弊已久,對我國發展不利,最終科舉制走向滅亡。我國的高考制度在此后開始步入歷史舞臺,不斷發展完善,充分顯示出其優越性,但也存在局限性,需要辯證觀之。
關鍵詞:科舉制度;高考;選拔;改革;
泱泱古國,歷史悠久,歷經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其中的興盛衰亡與選拔人才的方式休戚相關。本文嘗試將歷代選拔人才的方式與高考制度對比分析,辯證看待當今高考的優勝之處與仍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歷代選拔方式的發展進程
1.歷代選拔方式的轉變。上古時期,堯舜禹三位仁君,實行禪讓制。禹的兒子啟篡位,禪讓制轉為世襲制。春秋戰國,秦國商鞅提出改良國家內部官僚運作機制的良策,以“獎勵耕織,參軍殺敵”獲得爵位官職的制度,極大提升了平民入仕的可能性。漢朝時,漢武帝推行 “世人與官員舉薦,皇帝親自考核”的人才選拔制度。然而憑借裙帶關系,降低了漢代官僚隊伍中質量與辦事的能力。魏文帝時期,改良察舉制,建立九品中正制度。士族力量十分強大,影響考核公平性,阻礙民間人才選拔。
南北朝時期,隋文帝總結南北朝時期統治選官制度的弊端,廢九品中正制,革新官員選舉制度。隋煬帝開設進士科,用考試的辦法考察人才時務策,把讀書、應考和做官緊密結合。唐代是科舉制的鼎盛時期,產生了武舉制。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元代,科舉衰微,卻開創四書試士。至明朝,科舉必經學校。清朝考察八股文,因其段落格式陳舊、詰屈聱牙,束縛思想發展,最終,在中國歷史上被沿用了將近1300年的科舉制度被徹底廢除。
2.科舉制優劣之處及其后世影響??婆e制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科學選拔人才的優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國古代社會的用人選官形式,打破原有的階層阻礙,使得真正的有志之士和有才之人能夠進入仕途,并得以重用。此外科舉制度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得讀書考取功名成為鼓勵寒門崛起的出路。
但是,科舉制越來越成為統治者利用儒家學說禁錮民眾思想的工具,隨著社會發展,科舉制八股取士所選舉出來的官員難以適應社會對科技人才的需求,這也是造成我國科技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科舉制導致入仕途徑單一化,使得眾多想要入仕的人遭受迫害。
雖然科舉制度是我國智慧的結晶,但是它對我國歷史的發展具有兩面性,應辯證看待科舉制度對人才選拔方式變革的影響。
二、分析現有高考制度發展及影響
清朝科舉制可謂積弊已久,然而這一制度卻為高考的誕生奠定基礎。1905年,清朝政府廢科舉,引進西方考試制度,逐步發展為我國現代高考制度。
1.當代高考制度的優越性。高考以全國統考的方式,具有相對公平性。考試的選拔方式,促使學生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覆蓋面。同時,保障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受教育權,打破貧困的代際傳遞,促進機會公平,是當下促進社會階層有序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最大希望。
高考和義務教育在提升教育普及率這一點可謂功不可沒,不同于義務教育,高考更著重于人才的培養質量。高考考查科目眾多,涉及知識廣泛,推出自主招生政策等等,以這樣相對多元化、個性化的選拔方式,滿足學生不同的特長方向,利于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從而促進我國教育水平進步,逐步實現教育強國。
社會對高考關注度極高,折射出人們對教育的關注。學生個人、家庭、學校或是國家對于高考的重視程度,都是社會風向的體展現。高考的出現,無疑在無形中提升了社會對知識、人才的尊重。
2.高考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未來發展空間?!耙豢级ńK身”,必定衍生出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近年來我國對高考制度的提出了整改,在不完美中尋求發展。
一方面國家教育部門推出“新高考”方案,雖然只是在試驗階段,但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高考改革的新潮流。大部分教育專家現在出行的新高考只是一個過渡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教育也在發生著變化。高考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另一方面,近年來各大高校紛紛實行擴招策略,廣大青年學生對求學的愿望似乎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同時,我國高等教育也在快速發展,其人數規模與高校接受教育人數規模相應擴大,高等教育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最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國家深入把握發達國家的高考制度改革動態,對其進行合理的借鑒和升華,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當然,現在和今后高考改革都要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要有利于高??茖W,便捷地選拔合格人才。
高考制度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遵循國際高考改革趨勢的同時,有步驟地對我國高考制度實施改革。
三、結語
我國科舉制度的產生、發展和隕滅,見證了中華歷史進程??婆e制存在其雙面性,而高考制度作為現代考試制度,與科舉制度存在異同之處??傮w而言,高考制度借鑒了科舉制度的精髓,象征著時代的進步。雖然高考制度也存在一些尚可改進之處,但優劣對比還是可見其日臻完善性。
參考文獻:
[1]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12.
[2]嚴羽.滄浪詩話[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