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志
摘 要:陳鶴琴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和兒童心理學家。他立足中國國情,合理借鑒西方先進教育思想和科研方法,提出“活教育”思想,包括“活教育”的目的論、課程論和教學論。
關鍵詞:陳鶴琴;活教育;目的論;課程論;教學論
陳鶴琴學習和借鑒西方先進教育思想,重視心理實驗,并從中國國情出發,扎根教育實踐,提出“活教育”思想。這一思想對當今我國教育改革與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陳鶴琴“活教育”思想的緣起
1.“活教育”產生的歷史背景。“活教育”思想的產生是基于對傳統舊教育的批判和破除。封建主義舊教育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是死教育、腐化的教育,而“活教育”是“活”的、順應時代潮流的教育。為了完成時代所賦予的使命,必須推陳出新,用“活教育”代替舊教育。
2.“活教育”提出的理論來源。陳鶴琴師從杜威,借鑒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之精髓,即反傳統精神和實驗精神,以科學實驗為依據,審視中國教育,推行新教育主張,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活教育”思想。
3.“活教育”形成的實踐基礎。在提出“活教育”思想之前,陳鶴琴開展了許多實驗項目,例如,他以兒子陳一鳴為觀察對象,研究兒童身體發展特點和規律;1923年,他在南京創辦鼓樓幼稚園進行實驗研究和教育探索;1929年之后,他主導組建中華兒童教育社,開展各項教育研究活動。
二、“活教育”思想的內容
1.“活教育”的目的論。陳鶴琴“活教育”的目的有三個層面,由抽象到具體,環環相扣,層層遞進。(1)做人。“做人”是“活教育”最基礎、最普遍意義上的目的。陳鶴琴認為,人具有社會性,難以脫離社會而存在,而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展,離不開和諧的人際關系,這就涉及如何“做人”的問題。這個人,他熱愛人類,有博愛精神;他熱愛真理,捍衛真理權威。人的一生都在面臨如何做人這個哲學問題,而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培養人的活動,首先要教人學會如何“做人”,做一個怎樣的人。這是“活教育”目的論的邏輯起點。(2)做中國人。“做中國人”是站在國家層面上的“活教育”目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特有的歷史和文化,每個國家的國民,其血液中都流淌著民族文化的基因,都肩負著國家所賦予的責任。因此,要在學會“做人”的基礎上,懂得如何做一名合格公民。在我們中國,國民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學會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國人,如何熱愛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熱愛自己的同胞,如何建設和保衛好自己的家園,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做貢獻。這體現了“活教育”目的的民族性。(3)做現代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是放眼世界視角上的“活教育”目的,也是教育目的的最高層次。“活教育”思想產生于上世紀40年代,直至當時,中華民族已歷經一個世紀仍未擺脫列強欺辱,仍肩負著爭取民族獨立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雙重任務,這項重擔需要“現代中國人”來承擔。作為“現代中國人”,不僅要體格健全,而且要視野開闊,有世界眼光,具備創造能力、團結合作精神和服務社會精神。這體現了“活教育”目的的時代精神和世界視角。作為“現代中國人”,不僅要為中華民族獨立而奮斗,也要為世界和平做貢獻。
2.“活教育”的課程論。陳鶴琴反對將書本知識絕對化,提倡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主動探究,獲取真知。(1)“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陳鶴琴主張,書本教育會使學生脫離社會和自然,僵化的書本知識會束縛學生的思想,大自然、大社會才是活的知識寶庫,應該讓學生置身大自然和大社會之中去獲得直接經驗和知識。這樣的知識不僅容易理解,而且更科學。當然,陳鶴琴并非完全否定書本作用,問題是不能把書本作為課堂教學的唯一材料,這樣會把學生變成“書呆子”。書本作為間接知識,可以讓學生作為參考,拿到自然和社會中得到印證。(2)“五指活動”課程。陳鶴琴反對分科教學,認為那樣違反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發展規律,應該把兒童該學的完整地、系統地教給他們,活動課程就是好的形式,因此提出了“五指活動”新課程方案,包括: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和文學活動。“五指活動”就像人手的五指,相互聯系,構成一體。這種課程類似于我們現在所提倡的融合課程,還兒童生活以本來面目,有利于他們獲得對事物的整體認知,更能激發學習興趣,突出了兒童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3.“活教育”的教學論。“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是陳鶴琴“活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具體體現在以下兩點:(1)17條“活教育”的教學原則。“活教育”的17條教學原則包括:凡事兒童自己能做的、能想的,應讓他自己去做、去想;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他怎樣學……這些原則是陳鶴琴長期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經驗總結,是他對“做”的內涵的深刻理解及具體呈現,遵循了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通過讓兒童主動做,親自動手,切身實踐,自主思考,既能激發思維和創造力,獲得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也能實現手腦并用,增強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學習效果。(2)“活教育”教學的四步驟。“活教育”教學分為四步:第一步是實驗觀察,通過觀察獲得直接經驗;第二步是閱讀參考,通過收集、閱讀參考資料獲取間接知識。第一步獲得的直接經驗和第二步獲得的間接知識互為補充;第三步是創作發表,兒童把從前兩步獲取的經驗和知識進行整理、分析、加工,以文字報告的形式呈現出來;四是批評檢討。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學習收獲,總結經驗,發現不足。四個步驟相互聯系,相輔相成,邏輯嚴謹,每一步都體現了學生以“做”為基礎的主體性,有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創造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蘇剛,莊云旭.陳鶴琴活教育理論及其現代價值[J].現代教育科學.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