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述而篇》中有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其中“志于道”是指立志求道弘道的終極目標。“士志于道”是儒家文化中的基本精神之一,儒家重視“尚志”,主張士志于道,自強不息,以實現精神生命的不朽。在高職護生人文關懷教育中,我們可以借助儒家“士志于道”的精神,對高職護生進行理想教育,幫助她們提升對職業的認知,堅定“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職業理想,樹立為護理事業奉獻自己力量的遠大理想并付諸行動,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本文探討高職護生人文關懷教育的途徑之“志于道”——理想教育中職業理想的樹立。
關鍵詞:志于道;高職護;人文關懷教育途徑
護理人文關懷的概念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美國護理學家華生首次提出,1998年美國護理院校聯合會首次將人文關懷列為護理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并著力培養。[1]由于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具有較強的職業性和應用性,主要圍繞社會需求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加上一直以來醫學院校的專業教育強于人文教育,雖然近年來業內在觀念上達成了兩者并重的共識,但在實踐中醫學人文教育只是兼顧而很難凸顯起來,高職護理教育中“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很普遍,[2]只注重培養護生的專業技能,追求護考的通過率或畢業生的就業率,而忽略了護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由于學制短教學任務重,高職護理教育中人文課程的占比較少,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導致高職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不足。郭慧芳等人的研究顯示,護理關懷能力受教育層次的影響,[3]三年制高職護生的關懷能力低于本科護生;陳光毅等人的調查認為,高職實習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4]因此,探索如何對高職護生進行人文關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論語·述而篇》中有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5]這是為學之道和“立己立人”之方,也是儒家生命觀和生命教育思想的精辟總結和核心所在,這對高職護生人文關懷教育同樣適用,我們據此來探討高職護生人文關懷教育的途徑,此篇我們探討高職護生人文關懷教育中的“志于道”。
一、《論語》中的“志于道”
儒家重視“尚志”,因為有志向才有精神動力,主張士志于道,自強不息,以實現精神生命的不朽。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所說的“道”包括天道和人道。天道渺遠,是關于宇宙天地萬物的玄妙之道,萬物的內在規律,多見于《易經》的《系傳》中,這并不是孔子的焦點;人道,是人生終極目標和價值追求,是人生使命,是行為準則,是衡量準繩。“道”存在和體現于個體成長發展的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各個階段以及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等各個層面,個體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逐漸具有了倫理道德、觀念家國情懷。孔子曾極言“道”的重要性:“朝聞道,夕可死矣”(《論語.里仁篇》),為了“道”愿意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一種怎樣的探索精神和獻身精神!“道”具有時代特征,在孔子看來,他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他所期盼的是政治制度清明,社會生活美好: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青年人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少兒能得到關懷呵護。這一對社會的美好愿景,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南懷瑾把“志于道”解釋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遠,要希望達到的境界”[6]。中國文化歷來重視立志,立長志、立遠志,《論語·為政》中孔子十五歲就立志做學問,后來的文人志士對立志的重要性也有很多精辟獨到的見解,這些都在昭示著,人如若沒有立志,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庸碌無為。將立志與家國相聯系,孔子認為這需要每個人通過修身,各守其分、各安所得、各盡其能、恪守仁禮才能實現,這是儒家的內圣外王之道,也就是通過修身來齊家治國平天下。
二、高職護生人文關懷教育之“志于道”——理想教育中職業理想的樹立
1.護理人文關懷中的“志于道”。
“士”,放到現在就是“讀書人”,或者說“知識分子”,“士志于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激勵了無數的仁人志士為了理想赴湯蹈火。高職護生是知識分子中的一員,對于高職護生來說,以君子人格為榜樣,以踐“仁”為己任,以救死扶傷為志向,就是心系天下的表現。護理人文關懷是一種信仰,在儒家看來,它是受自身“良知”的支配所做的“致良知”的事。護理人文關懷的實施首先有賴于護士對護理事業的熱愛、忠誠以及責任感、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人文關懷教育首先需要對高職護生進行立志教育,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理想教育。理想是人對未來生活、職業、社會等的想象和希望,是人的奮斗目標和前進動力。職業理想是人在三觀的指導下,對將來所從事職業所做的規劃和實踐。[7]我們可以借助儒家“士志于道”的精神,幫助高職護生提升對職業的認知,堅定“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職業理想,樹立為護理事業奉獻自己力量的遠大理想并付諸行動,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志道”之徑——理想教育中職業理想的樹立。
(1)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課堂教學是高職護生理想教育的主要陣地,思政課、中國傳統文化、語文等文化基礎課都是很好的進行理想教育的平臺,同時又能將儒家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如思政課程中就有愛國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可以結合儒家精神生命觀中的“立志”以及中國重大政治歷史事件中仁人志士“志于道”的故事來講授,既便于理解也易于接受。在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中更是可以對儒家經典《論語》進行選讀。就“立志”來說,《論語》中有許多關于“志”的言論。如孔子自述他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篇》);孔子論“志”的重要性:“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篇》);孔子述其之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篇》)等等。《論語》雖篇幅短小內容簡潔但內涵豐富,應在難點字詞釋義重點語句翻譯的基礎上進行原義拓展,可結合孔子志于救世力復周禮望天下有道的一生,聯系護生減輕痛苦、恢復健康的護理職業目標,對護生進行理想教育。在語文課程中進行理想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題中應有之意,文學是傳道述志的重要工具,儒家“士志于道”的精神早已成為一種民族精神,并深深地影響了后世文人以及他們的文學創作。文人們積極入世,以救國救民、建功立業為己任,當理想和現實有了沖突時,也不輕易妥協,這些都體現在他們的文學創作中。語文教材的選文中有許多和立志修身有關,如陶淵明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其實心懷“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的壯志;屈原在《離騷》中表明了自己的“美政”理想,決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最終因“美政”這一所志之“道”無法實現而走向了蹈死之路。語文教材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通過教學,可以讓高職護生從中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得到樹立志向、修養身心、塑造人格等方面的啟迪。
(2)借助網絡媒體的力量。現今科技飛速發展,網絡發達,各種資訊觸手可及,媒體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各級媒體充分利用和發揮其專業、權威、融合等優勢,報導了中國為防疫抗疫所做的巨大努力、取得的卓有成效、發生的感人事跡,彰顯了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的精神風貌,激勵起全國人民共克時艱的堅定決心,凝聚起眾志成城的強大合力。面對突如其來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醫務工作者白衣為袍,爭相遞交請戰書,“不計報酬,無論生死”,或為理想,或為信仰,或為承諾,或為良心,在抗擊疫情中逆行、奉獻。在洶涌的疫情面前,上至年逾古稀的專家院士、下至初出茅廬的年輕的00后醫護人員,都義無反顧、全力以赴、勇往直前。白衣戰士們懷著對生命的赤誠和敬畏,奮戰在抗疫的最前線。他們用血肉之軀筑起一道道抗擊病魔的生命防線,用生命守護生命,為人們驅散病毒所帶來的的陰霾與黑暗。這些都是護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寶貴資源,我們要充分借助媒體宣傳的力量,利用戰疫熱點,精選適合的素材,對護生進行職業理想教育。如創設敘事的情境,巧用敘事的方式,加入生活的元素,運用典型敘事的方法講好抗疫英雄的事跡,讓護生們了解英雄的事跡,讓英雄的精神激勵和鼓舞著護生們在校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為理想信念而奮斗。
(3)加大榜樣宣傳的力度。榜樣教育能使受教育者發生情感共鳴,帶來示范效應。在榜樣的選擇上,一要注重層次性,要符合護生的年齡階段和身心發展特點;二要注重內生性,選取護生容易感同身受的典型人物。我校通過多途徑的教育、宣傳和實踐,講好抗疫故事,運用到護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在2020年春季“開學第一課”上,我校支援湖北的抗“疫”的鄧娟老師通過視頻以及PPT的形式,向學生們分享自己在戰“疫”一線的真實經歷,為學生普及防疫知識,向同學們展現了抗疫志愿者們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勤奮學習,立志報國的理想信念。2020年的國際護士節,我校舉行“5.12”國際護士節暨南丁格爾誕辰200周年慶祝會,并邀請我校優秀畢業生中的抗疫英雄代表肖艷超、劉紅蓮、羅晨陽、胡佩參加。在疫情面前,她們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白衣執甲,逆行出征,英勇無畏地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線,生動詮釋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和理想信念。本次活動還制作了“致敬抗疫天使,傳承南丁格爾精神”為主題的優秀畢業生抗疫先進事跡宣傳專刊以及湘潭籍南丁格爾獎獲得者黎秀芳生平事跡展等。作為湖南省最早開啟2020年春季學期學生返校的高校,我校300余名師生在現場參加了這一活動,護理學院4000余名在校生則通過網絡直播隔屏參與,20000多名師生在線收看。此外,我校舉辦“抗疫英雄報告會”,邀請8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逆行者們到現場作事跡報告,講述戰疫故事,把全民戰“疫”的鮮活素材帶進校園,激勵廣大學子學習和傳承榜樣力量,牢記自身歷史使命和責任感。
高職護理教育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更要幫助護生提升生命自覺。“士志于道”是儒家文化中的基本精神之一,激勵了無數的仁人志士為了理想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護理人文關懷是一種信仰,在儒家看來,它是受自身“良知”的支配所做的“致良知”的事。“士”放到現在來說就是“讀書人”、“知識分子”,高職護生是“士”中的一員,繼承和發揚儒家“士志于道”的精神,在高職護生人文關懷教育中仍然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應借助儒家“士志于道”的精神,在高職護生人文關懷教育中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參考文獻:
[1]徐志芳,牛業來.高等護理專業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研究進展[J].大學教育,2016(05):141-142+145.
[2]張功震.醫學生職業情懷教育的遮蔽與彰顯.[J].醫學與哲學2016,37(9A):49-57.
[3]郭慧芳,叢潛,劉啟貴.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現狀的調查研究[J].中國衛生統計,2014(3):447-449.
[4]陳光毅,鄭翠紅,李華萍.407名高職實習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04):409-412.
[5]楊伯峻.論語譯注(典藏版)[M].北京:中華書局,2015
[6]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7]曾俊香,陳遠盛.確立職業理想是中職生職業價值觀培養的重點[J].職業教育研究,2014(08):74-76.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人文關懷視域下的醫學生文學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8C169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許令(1981-),女,碩士,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和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