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漢字,弘揚傳統文化;以史為鑒,細說字間故事
對于歷史上曾真實存在,但已然消失的文明,人類盛放了很多想象。透過故都殘跡的荒蕪,后人能一窺異方殊類的過往;透過古書的只言片語,也能擷取文明的吉光片羽。這些文明因為它們的消失,變得無邊無垠,在真實的命運之外,成就另一種形式的永恒。
釋義:比喻一個人狂妄無知、膚淺自負的行為。
在中國古代,有一些小國,它們雖然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但它們的故事卻以一種特殊的姿態被保存了下來,漸漸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文化符號。
夜郎國位于中國西南方,是少數民族的先民建立的政權。據傳,它興起于夏朝,內部經歷了武米夜郎、洛舉夜郎等王朝后,在金竹夜郎王朝時國力最強,獨占一隅。因此,夜郎國國王對自己的國力非常自信。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為尋找通往身毒國(即今天的印度)的通道,派使者向西南方出發,開辟捷徑。途經夜郎國,國王不知道漢朝的幅員遼闊,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后來,這個故事衍生為成語“夜郎自大”,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傲慢無知、膚淺自負。
不過,在西南邊陲幾經動蕩之后,夜郎王最終來到漢朝覲見漢武帝,獲得漢武帝的冊封,成為西南地區的國家中,獲得漢朝授予王位的少數國家之一。但在漢成帝時期,夜郎王不甘于漢朝藩屬國的地位,脅迫周邊22邑反叛漢朝,最終被漢朝在西南地區任命的牂柯太守所殺,夜郎國也就此滅亡。
雖然國已不在,但“夜郎自大”的成語還在提醒世人,要有自知之明,保持謙遜之心。
在中國的西南方向還有一個古蜀國。李白曾在《蜀道難》中寫“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其中的蠶叢氏和魚鳧氏,都是傳說中在蜀地建國的人,是蜀人的祖先。
蠶叢氏是養蠶專家,由于沃野千里、氣候溫濕的蜀地非常適合栽桑養蠶,所以蠶叢氏帶著部族遷居于此,教民種桑養蠶,成就了后來赫赫有名的蜀錦。
魚鳧的本義是一種捕魚的水鳥,魚鳧氏教民捕魚,幫助蜀人求生計,也創下了功績。
在魚鳧氏之后,杜宇成為古蜀國的國王,被稱為“望帝”。他倡導農業,使農業興旺發達,國力昌盛繁榮,自認為功績高于之前的蠶叢氏和魚鳧氏。不過,當時的四川盆地近乎封閉,川內又有岷江、涪江等江河水流,水患嚴重,杜宇即便筑堤開堰,依然收效甚微。
后來,杜宇知道了一個叫鱉靈的人,他原本生活在襟江帶湖的荊楚之地,識水性,很有治水的經驗。杜宇任命他為蜀相,來除水患。鱉靈經過一番觀察和權衡后,決定在山上開鑿水道,讓河流順峽谷而出,不再四處泛濫。他親自帶著百姓投入開山引水的工程中,兢兢業業、不辭勞苦,終于使原本淤塞橫流的川內江河都從峽谷順勢而出。鱉靈也在治水的過程中得到百姓的愛戴,有了很高的威望。
后來,杜宇禪讓給了鱉靈。鱉靈成為蜀地新的國主,杜宇則隱居于岷山。但他仍心系百姓,日日為百姓的農事活動擔憂。杜宇死后,更是化為杜鵑鳥,每逢農歷三月,便以“布谷”的叫聲催促蜀人趁農時播種。李商隱的詩句“望帝春心托杜鵑”,提到的就是杜宇化為杜鵑鳥的故事。
在杜鵑鳥的一聲聲啼鳴中,屬于天府之國的傳奇故事還在續寫,它由人創造,也在人的手中延續、發展。
你知道嗎?
1.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過“隨風直到夜郎西”這樣一句詩。其中的“夜郎”并非漢朝時的夜郎國,而是唐朝時在湖南設的夜郎縣。
2.傳說中,蠶叢氏的形象非常特別,他的眼睛向前突起,頭發在腦后梳成“椎髻”。后來,在著名的三星堆遺址中出土了不少與蠶叢氏形貌相似的器物,如銅縱目面具和青銅立人像等,有研究者認為,三星堆遺址就是蠶叢部族的文明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