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李琦詩歌生態美學谫論

2020-08-21 09:04:09林日暖
北方論叢 2020年4期

林日暖

[摘要]作為一位感受機敏、稟賦卓越、哲思深邃的當代詩人,李琦對大自然深懷感恩之心,推崇人與自然相互陪伴的和諧關系,堅信進步文化對現代文明的有力推動。針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自然”傾向和人文生態滑向“崇高”背面的嚴峻現實,李琦以詩歌為號角,引導人們熱愛自然之奇,凝視人文之美,尋找心靈之靜,探索現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以期重建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的理想高度。

[關鍵詞]李琦 詩歌 生態美學

[中圖分類號]1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20)04—0094—09

無論是在獲得魯迅文學獎之前,還是在那之后,李琦的詩歌一直頻頻回眸人與自然的原初和諧,極力向人們警示生態滑坡、人文衰落的趨勢,呼喚人們的精神境界向自然、健康和高潔回歸。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的深入,人類的生存環境逐漸與自然割裂開來,許多傳統的、詩性的生活方式受到冷落和疏遠,自然生態的摧毀破壞與人文生態的灰暗破敗同樣令李琦感到擔憂和焦慮,并試圖尋求解鎖的方式。

一、現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作為一位感受機敏、稟賦卓越、哲思深邃的當代詩人,李琦絕對不會期待人們重新回到刀耕火種的初民時代,而是呼喚遵從現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在李澤厚看來,當下語境中的“天人合一”,其核心意涵應是“自然的人化”:“這個嶄新關系不再是近代工業初興期那種為征服自然而破損自然毀壞生態的關系,而是如后工業時期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同時恢復自然、保護生態的關系,從而人與自然不再是對峙、沖突、征服的關系,而更應是和睦合一的關系:人既是自然的一個部分,卻又是自然光環和榮耀,是它的真正的規律性和目的性。”李澤厚主張把“西體中用”加進來,走出農業小生產歷史時期的“順天”“委天數”,才是現代的“天人合一”。

(一)深愛自然之奇

大自然奇瑰的景象,常是李琦下意識的選擇。她能感受到那些美好的意象所洋溢的氣息,這氣息激發她的詩歌感覺,引領她投奔與眾不同的境界。“她承繼天人合一、親和自然的傳統觀念,把愛的目光投入到大自然的每一處存在,愛山,愛水,愛冰城冬天,愛江畔漁火,愛花兒初綻,愛細雨婆娑”。李琦面對自然的表情格外溫柔、慈愛。

在李琦的眼中,大自然永遠閃爍著神性的光芒,每一次望過去都會感動不已。“我們一起驚呼鷹的時候/鷹不以為然/這猛禽/孤獨穩重/在長天的背景下/讓人想起古代的英雄”(《鷹》)。“他們理直氣壯/疏松肥沃的土地本來/就是根須生長的地方∥玉米這個詞清香四溢/兩個芬芳的漢字比肩而立/從單純的綠/到溫暖的黃”(《樓房里的玉米》)。“花住云南/猶如大雪飄在北方/一切相得益彰/高原的絢麗和浪漫/高原的高和香”(《花住云南》)。“高低迂回,這聲音旋轉著/一下子喚出了整個山林的魂魄/每棵樹似乎都已拔地而起/這吼出森林內涵的聲音/如千萬匹戰馬,同時俯仰嘶鳴/又像風暴走過海面,大浪排空”(《我聽過松樹的歌聲》)。從古到今,面對那些被強拉來亮化自己的喻體,人類應該感到些許羞愧,畢竟自然之美幾乎無可比擬。李琦在與評論家的對談時說:“遠方、雪、茶、水、月,多好的字和詞啊!他們走了幾千年的路,還是這樣,不染塵埃,令人心動,這些詞的本義和它們延伸的意義——潔凈、清涼,恰與我心中的美好相吻合。我對這些詞語所代表的事物和蘊含的意味,情不自禁地就有一種深情。”

遠在《詩經》時代,我們就發現了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魏晉以前,山水一直外在于寫作者,起的主要是“詩經六義”中“比”與“興”的作用。“但自然向人生所發生的比興的作用,是片斷地,偶然地關系。在此種關系中,人的主體性占有很明顯地地位:所以也只賦予自然以人格化,很少將自己加以自然化。在這里,人很少主動地去追尋自然,更不會要求在自然中求得人生的安頓”。自謝靈運的山水詩始,山水、詩歌和詩人才逐漸三者合一實現同構。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說:“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這樣,山水與詩人就有了平等。

(二)凝視人文之美

人類并不是一下子就有了今天與自然的緊張關系,這種關系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布封說:“他(造物主)指揮所有的造物:天的封臣、地球之王,他美化它,居住其中,使之富裕,他在生物之間建立一種有序的隸屬與和諧關系。他美化的是大自然,耕種土地,延伸土地,使之平坦,修剪荊棘,廣種葡萄和玫瑰。”一直到工業時代來臨之前,人類與自然都保持共生共存的和睦狀態,人尚未真正扮演起傷害者的角色,人類的活動為自然多開了一朵花。李琦慣于寫人走進自然時的赤子感受,用自然背景來展現人文的美好。而孩童世界、邊地生活、異域風情和前塵往事,成為她詩歌寫作的恒產。

《雪地上玩耍的孩子》寫詩人面對雪地上如風一般的孩子們,心生感慨:“雪地上玩耍的孩子/一群會說話的企鵝/一縷縷顯形的風∥他們是孩子/是紅塵之外的居民/所以汗珠閃閃/不知道寒冷∥雪橇陀螺爬犁/童年在旋轉在飛馳/笑聲蕩漾而去/又變成雪花回來∥雪地上玩耍的孩子/滿頭熱氣的天使/擲出的雪球不要太遠/它會帶走你的童年∥我們身披霜雪/像是樹掛無聲/面對歡樂與純真/只能百感交集/做一回觀眾。”孩子們像是原本就生活在雪地之中的企鵝,呼出的氣像一陣陣顯形的風,在空中回旋蕩漾。他們活動起來熱氣蒸騰,不覺得寒冷。一切都是他們的玩具,童年像陀螺一樣旋轉,像雪橇和爬犁一樣飛馳而過,又化作雪花重新降落在世間。詩人又怕他們將雪球拋擲得太遠,過早地帶走了童年。大人們如同無聲地掛住霜雪的樹枝,面對孩子們的單純與快樂,不過是觀眾,早已不再能感同身受。

生態主義者林恩·懷特說:“我們可以感覺到我們與一條冰川、一粒遜原子微粒或一塊螺旋狀星云之間的友好情誼。”自然具有清潔人的靈魂的作用,詩人則在草原之上重新相信了世界,寫下《我相信是命運把我領進草原》:“我相信是命運把我領進草原/在牧場、氈房、那達慕之后/在手扒肉、烈酒、奶茶之后/這天有多藍∥一只盛滿奶酒的花碗/一件沾滿風霜的袍子/一陣起伏的牛羊的聲音/一個斜在馬背上的身影∥一些動人的習俗/一些細枝末節∥在這叫做陳巴爾虎右旗的地方/讓風吹著/讓陽光照耀∥想說的話減到最少/朝著一個方向長久地凝望/有說不出的好∥馬在飲水/羊在吃草/一切都是這么可靠∥此刻,發生什么都會讓人相信/比如看見牛因傷心而落淚/比如臥在氈房前的那條黃狗/忽然叫出你的姓名。”草原的天空是那樣的藍,奶酒、風霜、牛羊、馬背都那樣動人,這里的風和陽光都溫和,人們想說的話很少,可以長久地靜靜地望向天邊。這里也許就是很多人心中的遠方,讓人心緒寧靜。飲水的馬、吃草的羊讓人心中踏實安定,這里的動物像人一樣落淚、叫你名姓,似乎都不會讓人感到詫異。草原看似無邊無際,但一位在此生活已久的牧人口中緩慢呼出的長調卻能將這方蒼茫的空間漸漸填滿。詩人本對世界懷著失望的情緒,而這片草原溫柔了她的思緒,她忍不住重新相信起世間的諸般美好。

自然風物對靈魂的洗滌也被詩人歷歷記下,如《一種風吹進了我的靈魂》:“誰能面對這樣的景色心如止水/誰能穩重到永遠不動聲色/尤其是當你在這樣的地方/看見一戶人家/晾曬的衣衫在風中搖曳/尤其是當你站在深夜的村莊/眼看滿天甜杏般的星斗/就要落下屋檐。”白日里,別人家晾曬的衣衫被風吹動,如蝴蝶一般翩翩飛舞;夜深了,滿天的星斗像是熟透的甜杏,垂垂欲墜,仿佛要從屋檐跌落。這樣的景色令人心動,遙遠的風聲仿佛涌人了詩人的身體,將她的靈魂滌蕩一新。觀此,我們或許會想起返璞歸真與封山育林。“所謂收起斧子,不僅僅是讓現代人有可能不再砍樹,更是把現代性賦予人的對待自然征服與利用的態度摒棄;而開始傾聽,則是對宇宙大生命之音的傾聽,是對萬物生命的內在關聯的親密感受”。

詩人對自然心懷感恩、珍重與愛,自然是不竭的能量源泉,滋養詩人的心靈。麥秸女孩在詩人的案頭一住幾年,詩人視她如家人,她“腕上挎著盛花的籃子/永遠像在鄉間的路上/領你回家的那天/小屋一下/有了柴米氣息”,她每時每刻都帶著笑容,擁有著許多人所沒有的“地久天長的快活”,有她相伴,詩人仿佛時時置身童話世界(《麥秸女孩》)。“我所熱愛的事物/經久沒有改變/大地、山河、花朵與詩歌”(《我所熱愛的事物》),世間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都能激蕩起詩人熱烈的感情。自然為詩人呈上了無盡的創作靈感,“如果沒有這條美麗的河流/我不會成為一個寫詩的人”(《我的松花江》),這方土地涵養了李琦的詩情,孕育了她清雅、溫婉的詩境。

(三)尋找心靈之靜

人類的格局決定了人類的結局,逐利、自私和浮躁會不斷讓人心靈蒙塵,失去安寧。“油污、垃圾、骯臟的泡沫/在城市的腰間/它更像一條液體的圍裙”,童年時,這是一條磅礴的大江,翻涌著清澈的浪潮,而今它變得骯臟、纖細,泛起摻著油污的泡沫,從前她是城市腰間長長的飄帶,如今卻像是一條破舊的圍裙,城市奔忙著烹制佳肴,而她默默地承受了那些臟污。這來自天池的公主卻無法用流水把自己洗凈,她是位“丟了水晶鞋的灰姑娘”,一切的魔法消失殆盡,她的生命從華貴走向粗糙,連同能夠證明自己身份的物件都已不復存在。“我甚至不敢多望著你/你的流水,我的目光/我們會彼此碰疼”,詩人對家鄉這條大江的情感沉重萬分,她畏懼在目光與流水相觸碰的瞬間,她與松花江都會想起那些逝去的時光(《我的松花江》)。有論者說:“李琦以懷舊為媒介,來反抗時間的追殺。”的確,李琦的詩醉心回憶,她對時間和美好的體驗刻骨銘心,這也驗示著詩人靈魂特別的高度。

《在敦煌看壁畫》諷刺現代人膚淺麻木的精神世界:“各位在墻壁上,絢爛而肅穆/依舊帶著紛繁密集的信息/豈止呼之欲出,那種能量/簡直就像要把我們吸入到/那畫面之中。作為生者,我們/手持相機、手機、自拍桿及各種神器/卻形神簡陋,各種缺斤短兩/面對墻上諸位,倒像是尚未完成。”壁畫上的諸位神仙絢爛而肅穆,有著豐厚的能量,然而手持器具為她們拍照的人們卻缺少她們的風韻與深邃,目光短淺,精神貧瘠,只能依靠各種技術來裝飾貌似美麗的面容,有其形卻無其實,缺乏深厚的精神內涵。

盡管當前的心靈生態也遭受破壞,但詩人始終懷著對圣潔的渴望。“靈魂的陽光在暮年/依舊驚心動魄的輝煌/遺容安詳/人類的良知飛揚起來/變成那一年/俄羅斯的大雪”(《托爾斯泰的陽光》)。托爾斯泰的精神光輝代表著人類的良知,逝去后有資格化作那一年俄羅斯飛揚的大雪。李琦覺得一切問題都是心靈的問題,她執著地捕捉、發掘和指點人類藝術、文化行為中的詩意,努力讓人們的心靈重回唯美、安靜。“這個亦秀亦豪的黑水白山的女兒鐘情于分行的人生樣式,自由往來于生命和世界之間,在人們灰心或偏離軌道時及時提醒一下,最大可能地衛護和保留世界堅硬、美好的部分是她的人文理想”。

二、提醒不斷拉大的生態裂隙

在物欲橫流、人心急躁的當下,利益至上的價值秩序成為主流,消費文化空前高漲,人與人之間關系淡漠,文化生命內涵日漸缺失。人們似乎遺忘了那些同自然親密接觸、和諧共處的過往,不再向自然投注深情的一瞥,人與自然的親和仿佛成為遙遠的歷史。“當許多詩人在污濁之氣中迷失自己時,李琦清醒地產生了一種返皈自然與土地的精神沖動,并開始真誠地埋首于開發自然的礦藏,動手砌壘靈魂的家園與棲息地,畢竟自然還遺留著原有的寬容與純凈,依舊是探索心靈與存在關系的少有出路”。李琦依照自己的記憶、觀察與體驗,歷歷回顧昔時人與自然的原初和諧,念及今日人對自然生態的摧毀破壞、人文生態的灰暗與破敗,蘸著山水筆墨和悲憫心緒,寫下了或清淡或沉痛或犀利的詩章。

(一)人類中心主義的“反自然”傾向

沒有特權,沒有優越感,沒有人類中心主義,都市之外的自然純粹、動人,生命靈動,然而人類活動、功利性的行為對自然與生物的入侵卻剝奪了它們的自由與閑適。落在窗邊的小鳥、銀光閃爍的白魚、波濤洶涌的松花江,這些自然的生靈在詩人心中都稱得上是“公主”,她們本該神圣而美麗,然而人類的種種行為卻將她們摧毀。恩斯特·卡西爾說:“文化的目標并非要實現世間上的福澤,而是要實現自由和實現真正的自律;此一所謂自由和自律,并不是指人類施于自然之上的技術性駕馭,而是指人類施于其自身的道德駕馭。”“期待中的世界與當下的世界相去甚遠,人類的物質需求永無止境,在物欲橫流的時代,童年時的精神寄托幾乎被毀滅殆盡,這些都令詩人深感痛心。

清風徐徐,水塘邊的蘆葦搖曳,城市之外的原野生機勃勃,植物與動物在春日復蘇,“都市里/越來越輕描淡寫的春天/在此有如大戲/濃墨重彩/隆重開場”.然而“南方一個以鶴為名的樓臺/正有一個節日/需要它們助興”,氣度雍容的丹頂鶴不得不風塵仆仆,四處賣藝,沒人過問它們的意愿(《去扎龍看丹頂鶴》)。連續三個中午落在窗臺上的小鳥,“雍容而又稚氣/像是最小的公主/它飛來的姿態無法形容/那是只有鳥兒才有的漂亮”,而鉛灰色的城市有著鉛灰色的天空,詩人不知道它是否會懷疑連自己的友愛也沾滿了灰塵。“后來這只鳥再沒出現/我卻陷入一種懷念/從鳥的命運到人的命運/我對所有飛翔的翅膀/開始惦念”,鳥的命運讓詩人想到人的命運,詩人對小鳥心生愛憐.也忍不住焦心人類的未來(《一只小鳥》)。“銀光閃爍的白魚/來自湖水里的小公主”,經過了冷凍、腌制,遭受了許多粗魯、生硬的對待,這自然的生靈盡管已經走向了死亡卻仍然如此美麗,讓詩人甚至覺得食欲都有些可恥起來,面對這樣高貴、神圣的生靈,不由得心生愧意(《銀光閃爍的白魚》)。

《喜鵲》寫的是一群無法同名字一般快活的鳥:“生而為鳥,會飛,還發出鳴叫/就被認為是快樂的。尤其是/這一群,甚至是必須快樂/因為它們名叫喜鵲∥喜鵲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它們萎靡地站在枝頭,心事重重/就算站得很高,如今/霧霾重重,也無法看得很遠/禮服般的羽翼,滿是塵埃/和祖先相比,它們的確運氣太差/沒辦法,我們遇到了困厄/它們遇上了我們。”喜鵲的名字寓意著喜悅和快樂,這寓意是人賦予它們的,喜鵲并不知情。比起它們的祖先,今天的喜鵲遭遇的并不能算是一個好的時代,它們的身上、眼中、生命里滿是塵埃,人類在事實上收回了贈予它們的名字,喜鵲難以看清遠方的世界,被迫同人類一起承擔時代的困厄。

《青海湖》表達了詩人對游客們污染自然景區的憤怒與憂慮:“說湖水像一面鏡子/這比喻平庸,甚至危險/它要真是一面鏡子/那會給今天的我們/多么巨大的,難堪。”“鏡子”是個極為常見的比喻,似乎我們總是會將任何平靜無波、純凈無瑕的水面比作鏡子,無論它屬于一條江、一方湖,還是一片大海。約翰·繆爾說:“世界難道不會因為一株野草的消失而悵然若失嗎?”如果青海湖真的是一面鏡子,它又能照見周圍的什么呢?是碧透萬頃的天空中過路的飛鳥和水中自在游弋的魚群,還是不絕如縷的游客所帶來的堆積如山的垃圾?它又能不能照出我們的內心?爭相來此的游客把這里當作一處景點,是否只因為今時的人們已太難見到一方清明如鏡的湖面?如果這鏡子一般的湖面真的能夠映照一切,人們的所思所想皆無處遁形,又有多少不堪的心思是我們羞于顯露的?青海湖平靜地注視著我們,而我們也許只能默然以對。

“以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為基底,在工業化、城市化、商業化共同營造出的物質主義與消費主義傾向的染指下,現代性方案直接導致自然的敗亡”。人對自然肆無忌憚地入侵摧毀了許多生靈的居住環境,甚至奪走了它們的生命。人類的需求無窮無盡,我們已不能再心安理得地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一切。人有為自己謀利的權利,這些自然界的原住民同樣有生存的權利。在詩人的理念中,人類并不是這世上至尊至貴的神,犧牲自然、犧牲其他物種換來的利益,終究會刺傷人類自身。

(二)人文生態滑向“崇高”的背面

隨著自然生態走向毀滅,人文生態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異化。人性中那些純凈、閃光的碎片漸漸流失了,利益隔開了一顆顆熱情的心,人類世界如同一塊堅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漸冷漠、緊張。李琦看到了人們精神內涵的空洞,在詩中埋下了自己的深沉思考。

《我童年的哈爾濱》描繪了故地的變遷,今日的哈爾濱同詩人印象之中大不相同:“如今,那些住過櫻桃和丁香的地方/早已住滿了人群/不再有籬笆和黃房子了/卡拉OK代替了昨天的歌聲琴聲/一場雪,還未落地,已變得渾濁/幾群鳥的到來,甚至能飛進報紙的頭版新聞∥我的女兒,神往地聽我講起這座城市/講群鳥飛過時,那種沙沙的聲音/她說,媽媽/你們到底做了什么/你說的哈爾濱/為什么不是我見到的哈爾濱?∥孩子,我們做的太多了/以至于我真的無法,向你一一說清。”從前住著籬笆和黃房子的城市為娛樂場所覆蓋,潔凈的雪在下墜時沾染了污濁的空氣,群鳥飛來甚至能成為一件新聞。詩人向女兒講述自己童年時的哈爾濱,女兒好奇地發問,為什么哈爾濱今非昔比,與從前大不相同,詩人只能嘆息,人們做了太多難以說清的事,遮住了這座城市曾經的光芒。詩人幼年時生活的環境充滿了鳥語花香,空氣清澈,如今故地的變遷深深刺痛了詩人的心。

《重聚》寫人們的談話不再像從前一樣親切:“在裝修豪華的房間重聚/我們似乎已忘記了/怎樣傾心地交談∥造型奇異的加濕器/冒著令人生疑的水霧/談話像電腦打出的文章∥整齊文雅/惟獨缺少親切的氣息∥外面雪花紛飛/那是文明之外的飄逸/那是永遠如初的爛漫。”人們重聚在裝修豪華的房間,加濕器冒著不自然的水霧,每個人說出口的話都如同電腦打印出的版本,嚴密謹慎,沒有漏洞,卻缺少親切的氣息。室外大雪紛飛,飄灑自如。人類文明之外的自然景觀爛漫一如從前,而人事變遷卻令人心生悵惘。詩人懷念起從前的冬夜,同樣的一群人懷揣著青春與理想,圍坐在爐火旁,而今眾人對坐,每個人細致地雕琢自己的語句,種種舉止都顯得冷漠,不復往日的熱情,也不再凝望著星群。

在《背影》中,詩人細致地描繪了生活在城市與草原上的人不同的背影:“我熟悉的背影大多緊張而謹慎/常常是平板而僵硬/從一座樓里出來/又在另一座樓里消失∥這些輕輕搖晃的/經常同駿馬形成組合的背影/和許多動人的事件銜接/讓人想起血液、骨骼/想起最古老的信仰/最結實的愛和恩情∥那兩肩之上的草屑、風霜/那一代一代/從遺傳而來的勇敢和沉穩/如此自在而逍遙的背影/讓人知道/什么是/心安之人。”現代化的都市與它所帶來的人生觀、價值觀影響了居于其間的人們,也使城市中的多數背影變得緊張、僵硬,一座座樓宇之間的奔忙,讓人們沒有時間也沒有心緒駐足欣賞陽光、花草和飛鳥。而草原上的人們與自然和駿馬為伴,他們的生命不畏懼搖晃與起伏,肩上的草屑、風霜是自然對他們的親吻,也是自然贈予他們的勛章。他們也成為草原的一部分,一代一代遺傳下來的勇敢與沉穩、自在而逍遙的背影令人羨慕,他們身體強健,心緒單純寧靜,生活平淡安穩,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的靈魂也是清澈的。

三、重建兩種生態的理想高度

自然環境恬淡地逝去,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人的精神家園的崩毀,現代社會為功利化的標準和心態所累,親近自然、信賴自然和重返自然已有了相當程度的阻礙,人在面對社會、面對人心和面對自我時也失去了一份坦然。李琦的詩歌以特別安靜的方式道出這種艱困,正是以最強大的力量在奔走呼號。

(一)守候自然生態的本色天然

日月星辰、風雨陰晴、春夏秋冬、江河湖海、花鳥蟲魚……這些都是李琦鐘情的詩歌意象。描摹著自然本色的詩歌時空如同坐落在一片森林中的小木屋,充滿了懷舊氣息與柔和意緒,生態美學從中涌現,無數生靈在此緩緩降臨。

李琦始終將雪視為圣潔之物,寫到雪的作品不止百首。“當墜落成為必然/誰的身姿/能如此輕盈∥自我們無法抵達的高處/大雪緩緩降臨∥雪落之處/這被叫做人間的地方/塵埃厚重/瑣屑的痛苦以及巨大的斗爭/紅塵之上愛恨情仇/時而有驚心刺耳的/爆炸之聲∥大雪潔白/它無聲地飄落/不是清算和追究/它以自己的方式/請求安靜∥它執拗地要把失去的清明和靜謐/還給人類/它要讓我們看看/和童話相連的世界/到底好不好∥大雪潔白/潔白得讓人心生難過/這雪花一朵緊跟一朵/像冬天張口說話了/一句一句/輕到最輕/竟然是重”(《大雪潔白》)。大雪從人們無法抵達的高處降臨,落入人間,身姿輕盈。人間污濁沉重,人們時時處在痛苦的斗爭中,被愛恨情仇裹挾著前進。雪的世界是和童話相連的世界,觸及童話的邊緣卻無法再進一步,詩人忍不住心生難過。潔白的雪無聲地飄落,安靜的雪也請求人們安靜下來,期望這喧擾的塵世回歸到往昔的清明和靜謐。物象人格化的表述賦予雪與人相近的情思,一朵一朵翩然落下的雪花仿佛是冬天的代言人,雪是至輕之物,而雪所言卻是最沉重的話,這一輕一重堆疊出詩人深沉厚重的思緒。

《白菊》借一束白菊描繪出詩人高潔的精神追求:“1996年/歲月從一束白菊開始∥每天,用清水與目光為它洗浴/貞潔的花朵/像一只靜臥的鳥/它不飛走/是因為它作為花/只能在枝頭飛翔。”詩人將這束白菊視為貞潔的花朵,像只能在枝頭飛翔的靜臥的鳥。它懷著強烈的意愿要將自己打開,有著單純的心、不竭的熱情,它一塵不染,而詩人擔心白菊并不知道,犧牲已經開始。白菊看似柔弱,但它也有骨骼,也有剛強,如同一位有操守的詩人,單純而倔強。從盛放到枯萎,白菊完成了自己的生命,“一生一句圣潔的遺言/一生一場精神的大雪”,窮盡一生恪守自己的堅持。“雪”是李琦自然生態詩歌的主題、母題,雪是一種清潔、高貴的光輝,照耀、統領著她所有抒寫自然的詩句。

(二)衛護人文生態的健康美好

面對人文生態的灰暗與破損,李琦的武器只有詩歌。“現在,我比任何時候都更傾心于詩歌寫作。因為,飛得高不高那決定于諸多因素,可那種飛翔的感覺,你一旦擁有,就不會輕易交出翅膀”。

《突然與大家走散》展現了詩人對于向自然本真回歸的期望:“突然與大家走散/一陣小惶恐后,我竟有些興奮/異鄉僻壤,沒有手機,也記不住號碼/我的人生就此,旁逸斜出∥也許,我很快進入另一種狀態/比如衣衫襤褸,比如舉目無親/天邊小鎮,一片陌生中/迅疾變為一根針,一片浮塵∥我將有悠長的時間/駿馬鬃毛低垂,安靜地吃草/再也不用拍照留念/神山和圣湖,就在眼前/是每天都能見到的日常風景。”突然與大家走散后,詩人先是有一點惶恐,隨后又興奮起來,她不記得別人的電話號碼,反倒可以借此從常規的人生中逃逸出來。也許她會很快變成舉目無親的異鄉人,渺小如一根針、一片浮塵,不為人所注意,但她卻有了漫長的時間,可以看馬兒吃草,漫步在神山和圣湖之間。當這些成為她日常的一部分,她也不必再拍照留念。不必再抒寫遠方,每日所想只是如何在“遠方”生存。她將學會依照太陽、河流判斷時間、方向,會漸漸識得眾多的植物與動物,習慣身處一片空曠之中的生活方式,悟得“此心安處是吾鄉”的三昧。詩人沉浸于這虛構的走失,同行的伙伴將她由夢想喚回了現實,她所在的空間從空曠之地回到了載滿游客的大巴和庸常的生活。詩人為此心懷悵然,她對回歸到自然、自在的生存狀態的渴盼可見一斑,而這也是許多“城里人”的渴盼。

《拾揀昌耀詩文集》講述了一次詩人參與研討會的經歷:“某次會議/你的書被當做禮物/分送給這些來開會的人/(從未有過如此隆重的禮遇/如果你活著/肯定為此吃驚)∥散會了,我在幾個房間看到/那些書像你生前一樣/落寞在角落里/人們嫌太沉/他們總是更喜歡/那些輕的東西。”自己的書在會議上被當作禮物,這是昌耀生前不曾享有的待遇,但散會后,這豐厚的精神和美被人們當作負擔遺棄在賓館的房間,詩人的名字輕得像蝴蝶的翅膀以及翅膀上的空氣。昌耀是寂寞的,也是蒼涼的,他像“一支柔情的白蠟”,散發著幽靜的光亮,他還在這世上時就已經離人群很遠,漸漸消失而人們卻未能察覺。李琦默默地拾揀昌耀的詩文集,想到從前會面時的昌耀如一只溫順的羊,羞澀、安靜,他與多數人太過不同。這次會議被稱為“盛會”,會上的發言者講著“我們為什么丟失”,昌耀和他的詩文集在他的生前身后一如既往地遭到冷遇,像一種答案,也像是一種諷刺。“人類文化的統一與和諧,似乎至多只是一種善良的欺騙而已——她不斷地被真實的事件進程所挫敗”。也許一切還沒有卡西爾強調的這樣悲慘,但現狀已足以引起我們的警惕。我們習慣了到處浮光掠影的世界,已經很難再靜下心來,去領會那些不夠繁華、不夠熱鬧的風景。我們走得太急、太快,忘了停下來,等一等我們的靈魂。

詩人李琦痛心于當下自然生態的破壞與人文生態的衰落,也呼喚著人們復歸到人與自然原初和諧的生命樣態。她總是為人與自然和諧的圖景心生感動:“你看,那和牦牛在草地上玩耍的孩子/簡直金光閃閃!那是默契的光芒/那個孩子,他張著兩臂奔跑/隨時都會飛起來,變成云朵或者星宿”(《局限》),與牦牛一同玩耍的孩子身姿輕盈,從頭到腳發著光,仿佛隨時都會飛起來,變成漂浮的云朵或是深邃的星宿。“寺廟,經幡,集市,鄉鎮/男人,女人,牦牛,馬群/一切平緩從容,這才是真正的人間/秋風的手掌,托舉著瓜果的芳香”(《邂逅》),一切都彌漫著藏地的生活氣息,此間的人、物、情、境皆自在飄逸、如夢似幻。人類的局限太多了,我們粗糙、滯重,唯有同自然的親近能夠滌蕩我們的靈魂,唯有同靈動生命的親和能令我們心思單純。

一次坐出租車,聽到司機抱怨世風,便讓李琦想起了海德格爾的話:“我們不斷地建筑,卻沒有了居住。”于是她想:“我們沒有了居住。炊煙、夕陽、鳥群、藍天,遠離了我們,就連樹、草、花,在此都要經過定期修剪、按尺寸生長。那些花草永遠想不到,它們的開放,有時竟是為了組成一句激情昂揚的標語。在一座以著急的速度現代化著的城市,‘詩意的棲居,是多么吃力。”許多人已失去依偎自然的意愿與機會,但仍有一些人在堅守著。自然中的人所組合、連接、構成的事件與場景令詩人心生向往,而城市中忙碌的人則失去了童真,失去了純凈,也失去了自由。這世界依然需要純潔,需要我們對自然心懷敬畏,需要我們對自然的親近之心。守護自然生態,也是在守護我們自己的人文生態。“個人在他們順從主義的生存中的確取得了一種成功,但這種成功伴隨著由經濟社會轉變而產生的不斷增加擴散的焦慮,這種轉變即使在靈魂的深處也受不到批判”。李琦害怕在一種群體性的順從與麻木中,那些毫無覺察的人會自行壓下一個自毀按鈕。

李琦詩歌如夢境一般朦朧、開闊、恬淡、清新,最好地與自然親近、纏繞、對話、相擁,輕盈地標記了自然的可靠與可愛,在充分展示一種強有力地向上生長的景觀的同時,也讓自然生態美學深深地、牢牢地扎下生命之根。在人類介入之后,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包括自身的、日趨嚴峻的人文生態困境,都讓李琦的詩歌心事重重,她不停地以分行的方式振臂高呼。“讓人目眩的光芒,猶如黑暗。唯有我們覺醒之際,天空才會破曉。破曉的,不僅是黎明。太陽,只是一顆晨星而已”。李琦持續四十幾年關乎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的詩歌陳述,形成了一種連綿不斷、堅韌不拔的正告——除了徹底地覺醒,我們別無他途。

[責任編輯 王洪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9999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网|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国产第二十一页| 欧美69视频在线|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天堂成人av|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亚洲免费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在线看国产精品|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九色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中文字幕 91|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性欧美久久|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香蕉色综合|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欧美97色|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午夜影院a级片| 日本影院一区|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九九九国产| 欧美v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久久久黄色片|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1024精品|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天天色综网| 亚洲第一区在线|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久综合| 99热亚洲精品6码|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你懂的|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