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若
能看到是種眼界,“只看到”則無以明理辨識;能想到是種思考,“想當然”則無以客觀全面。故為人做事切莫“只看到”、“想當然”。
何為“只看到”?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我們稱之為“只看到”。
往小了說,“只看到”讓你陷入自己的舒適圈,但凡聽到一個不同的聲音,你都難免表示不理解;往大了說,“只看到”讓你故步自封,成了抱殘守缺、裹足不前的敗者。西楚霸王便是極貼切的一例,英勇善戰的項羽本是帝相,巨鹿之戰、分封諸侯、彭城之戰、鴻溝和議……勝于他,是“只看到”的驍勇;麾下的戰士于他,是“只看到”的臣服。誰料垓下之戰,局勢全變,他“只看到”了自己過往“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只看到”了戰士“騎皆伏曰:‘如大王言”。甚至到最后關頭,他仍堅信“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若是他能看到自己的剛愎自用,若是他能避免只看到自己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是不是歷史都將可能改寫?惜哉!項羽的“只看到”最終使他止步于烏江。
何為“想當然”?只想到自己愿意想到的,我們稱之為“想當然”。
往小了說,“想當然”讓你變得不夠理性、不夠客觀,任何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選擇,你往往都一拍腦門決定;往大了說,“想當然”是顆隱形炸彈,稍有不慎,便因小失大。著名化學家李比希就是一例,他在實驗時沒有去確認化學試劑瓶里裝的是什么試劑,一股腦“想當然”把它當成是氯化碘,明明只需要去檢測一下試劑成分,但就是“想當然”的這么一個念頭,讓他與“溴”的發現失之交臂。他所謂的那瓶“氯化碘”也只能被存放在“錯誤之柜”中。此外,生活里那些不知不覺做了股市“韭菜”的炒股者,明明自己都沒有理清股票的差別,“想當然”地跟風、“想當然”地認為自己買的股票會漲,到頭來“想當然”帶給他們的多半是血本無歸。悲乎!這些“想當然”的賭徒心理又豈能成功?
如果說“只看到”是對事物有錯誤的推論,那么“想當然”則是連最基本的推斷都沒有,由著性子去胡思亂想。這兩種狀態豈不糊涂至極!既知其害便避其害,莫讓“只看到”“想當然”遮望眼,阻擋了我們前進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