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芳
摘 要:基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核心素養,以李白《將進酒》為例,在詩歌教學中運用質疑和反思等批判性思維進行情感思辨,發展學生思辨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關鍵詞:詩歌;情感;思辨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也是十八個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之一。可見,發展學生實證、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維水平,這是新時代人才的需要,語文教育發展的需要。
下面以李白《將進酒》為例展示一下情感思辨的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提出問題
課前下發專門設計的《高中詩歌情感思辨學案》,學生在獨立閱讀中產生問題,填寫在“追問質疑思辨”一欄。收集到的問題有:
一般認為主旨句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表達了作者視權貴如糞土;而我認為作者想表達的是政治上的失意,因此主旨句應該是“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作者寫此詩懷著憤懣的心情還是樂觀向上的心情?
“人生得意須盡歡”,而結尾又說“與爾同銷萬古愁”,先說要盡情歡樂,結尾又為什么說要消解愁情呢?
作者在《夢游天姥吟留別》里表達的是追求自由、不侍權貴的思想,有歸隱山林之意,為什么在此詩中又表現出自身的理想難以實現的憤與悲?
我認為最后一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也可為主旨句,因為這句話也表現了作者寫詩的目的,“愁”字一下子點出了作者的心情。
作者為何將題目定為“將進酒”,而不是“愿長醉”?
四個三字短句我覺得略顯多余。
此詩是作者應元丹丘之邀至家中做客,為何不著重描寫宴會的場景,卻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二、小組合作,整合問題
就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歸類概括,最后匯總成兩個問題:
《將進酒》這首詩中,作者的情感是樂的還是悲的?
《將進酒》的主旨句是哪一句?為什么?
三、交流研討,情感思辨
把匯總的兩個問題提交全班同學討論,展開激烈爭論,鮮活、靈動的思維盡情碰撞,讓學生體會思辨的樂趣。
問題1:《將進酒》這首詩中,作者的情感是樂的還是悲的?
學生回答例舉:
我認為是悲的。因為了解詩的背景,我們可以看出,李白被朝廷排擠,不受皇帝重用,那么李白是個大才子,自己一身才氣,卻無處施展,心中不免悲傷。雖然文中多處提到樂,可所謂起的越高,落的就越慘。正當全文的樂情上升到頂峰時,結尾一個“愁”字,才更重重道出詩人心中的悲愁。
我認為作者的情感是悲傷的。他喝酒的目的是為了隱藏內心深處的悲,喝酒可以使他獲得暫時的快樂,沉醉在睡夢中,可以躲避現實生活中由于仕途不得志帶來的悲傷,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寄托于詩中、酒中,忘卻難以面對的悲傷。
我認為作者的情感是樂的。這是他樂觀心態的表現。詩人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寫出了一種強烈的自我肯定,雖有消沉,但消沉中仍表達出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我認為這首詩中的情感是樂的。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寫出了作者的豁達心境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詩中雖提到悲和愁,但這些悲和愁都化借助杯中佳釀來達到樂的境界。
我認為作者是悲中作樂。作者以寫“悲”開頭,感慨人生苦短。中間“人生得意須盡歡”“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表面豪邁奔放,實際上是想借著這份快樂,去麻醉心中的悲愁。“且”字可以看得很明顯,姑且、暫且的樂無法消除內心深處得不到重用的悲愁。
問題2:《將進酒》的主旨句是哪一句?為什么?
學生回答例舉:
我認為主旨句是“與爾同銷萬古愁”。因為作者以樂寫憂,深受打擊、排擠,借酒澆愁,用樂觀掩飾內心的愁緒和懷才不遇的悲憤,所以主旨應是愁。
我認為主旨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因為李白仕途是不得志的,所以他把自己寄情于山水、沉醉于酒的歡樂中。但他始終認為,他是一個人才,所以他定會有一番大作為,千金散盡也會再得到,表達了他的自信、樂觀與豁達。在他失意的仕途中,這句話表達了他對自己的認可和希冀。
我認為主旨句是“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因為作者的感情是悲的,所以他表達的是一種在政治上不受重用的失意之感、不平之氣。所以這句話更符合作者的感情。圣賢都是寂寞的,還不如喝酒來在世上留下姓名。
我認為主旨句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鐘鼓饌玉不足貴”寫出李白對金錢已看淡,不追求物質上的東西,而是期待精神上的解脫。“但愿長醉不愿醒”寫出李白有著滿腹的才華,卻得不到賞識、重用,他將郁郁不得志的無奈都寄托在酒里,只想追求醉酒后的飄飄欲仙,醉生夢死的狀態,而不想面對黑暗的現實。
四、歸納反思,達成基本共識
學生的回答有的可能偏頗,有的可能稚嫩,但都反映了學生在思辨,在融入自己的生命體驗,在表達自己對人生、對世界、對價值的看法。這都是難能可貴的。討論后,達不成共識也沒關系,形成基本結論,達成基本共識就可以,要尊重學生的情意取向。
對于李白《將進酒》一詩的解讀,在一般教學中情感基調多認為是“悲涼”,主旨句多認為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而本節課教師有效引導學生質疑,整合疑問,小組合作探究,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辨析,比較,評價、反思,學生的情感思辨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時,學生在情感思辨中將個人的情感升格為人類共同情感價值類型,又用內化了的感情體驗換一種形式,去理解社會人生。作為語文核心素養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在情感思辨教學中也有機地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董毓,批判性思維十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鄭桂華,語文教學的反思與建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