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傳統教育的弊端也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進行博物館課程研究,通過課堂教學來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承是一個很好的思路。通過發揮校園博物館課程的優勢來進行歷史文化傳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議題。本文就針對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博物館課程;綜合素質;歷史文化
一、研修背景
伴隨博物館教育職能與觀眾博物館需求的日益凸顯,加之新一輪中小學課程改革契機,使得博物館課程資源開發成為博物館實現教育職能的重要議題。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象征,必須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及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
面臨的情況:(1)我國人口大流動和信息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影響民族關系的因素復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凝聚起來是我國頭等大事(2)中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的國度,在各民族中間更是有著不計其數的文化形式在世代流傳。但是隨著建設步伐的加快,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受到了嚴重的沖擊,許多文化資源遭到破壞,甚至有些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3)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認知不深,民族自信不夠。
二、研修主題
創辦學校“校園廣西世居民族博物館”,通過校園博物館課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素養。
三、研修目標
1.通過博物館系列課程,提升博物館的質量,培養學生各種綜合能力。通過博物館課程的開發,培養學生對博物館的興趣和探究。從小培養對博物館的功能價值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
2.博物館向社會開放,吸引人們對博物館事業的關心和關注。也培養學生與人與社會交往和交流的能力、良好的演講、解說能力。
3.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的加大對少數民族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要喚醒全體國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覺。從學校教育入手,從青少年抓起,對于文化遺產傳承與繁榮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4.對廣西十二個世居民族的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究。讓學生們在自己創辦的少數民族博物館中不斷的去了解去挖掘,逐漸的培養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文化的自信。
四、研修過程和總結
1.具體做法。(1)教室也是博物館。因地制宜,以班級為單位共同創建了十二個廣西世居民族博物館(漢、壯、苗、瑤、侗、仡佬、仫佬、水族、回、彝、京、毛南族),侗族大歌博物館,柳州山歌博物館,少數民族樂器博物館,少數民族體育器材博物館,戲曲博物館等十七個博物館。師生、家長一起共同查找資料,購買和民間收集等方式積累物品,各班級布置起各具特色的民族博物館。
學生人人都是講解員,每周固定時間訓練講解。每學期定期舉行參觀交流,互相參觀其他班級的博物館,通過自己辦館、自己講解,參觀別班級的博物館,增長了民族文化知識,了解了廣西十二個世居民族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逐漸產生對自己民族的自信和自豪,產生認同感。(2)課程培養學生能力。通過博物館系列課程,提升博物館的質量,培養學生各種綜合能力。從小培養對博物館的功能價值的興趣和探究熱情。吸引人們對博物館事業的關心和關注。(3)拓展博物館課程。系列課程有:參觀博物館課程、博物館布展、收集物品課程、博物館講解詞寫作、講解課程、非遺收集整理課程、參觀禮儀課程等等。圍繞著博物館開辟相關的課程,拓展課程的空間。(4)關注維護和添置。每個學期,都會添置和重新布局博物館,挖掘每個館的歷史,做好非遺傳承保護等等!在經費上、資料、資源上給予添置,保證博物館的內容和內涵的發展。(5)與時俱進抓主題。每年世界博物館日,根據不同的博物館主題,開展主題活動!比如2017年結合一帶一路,結合有爭議的歷史等等開展博物館日活動。(6)通過評比提升質量。經常開展博物館評比,優秀講解員評比!學生們要個個會講,會介紹。邀請專家來指導,交流!使得博物館的質量和效果越來越好。(7)開放交流擴大影響。博物館向社區,家長們開放!虛心接受社會各界的參觀和指導,也接待了廣西南寧、桂林、梧州貴港等地市的人大或者民宗委領導。柳州市人大、政協以及兄弟單位領導的多次參觀。(8)走出去擴大眼界。經常到柳州市博物館學習取經。請專家來指導。學生們假期到市博物館參加培訓,提升講解的質量。學生們進步很快,有四位同學成為柳州市博物館的小講解員。
2.取得成效。(1)彌補了學校的課程空缺,通過在學校開發博物館課程,和美術語文等課程整合,完善了課程。(2)社會反響良好,接待了廣西南寧、桂林、梧州貴港等地市的人大或者民宗委領導。柳州市人大、政協以及兄弟單位領導的多次參觀。(3)各電視、報紙等媒體的分別報道。(4)在柳州市2017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會議以及柳州市2017年鄉村少年宮工作會議上做經驗介紹。(5)學校評為全國第五批民族團結進步進學校示范單位。(6)獲得柳州市博物館的認可,應邀參加了柳州市博物館2017年的世界博物館日活動,并進行了表演。(7)學生的素質也得到提升,有四位同學被柳州市博物館聘為小講解員。
3.啟示部分。把民族文化和當前的學校教育靈活結合的一條新途徑。師生、家長在辦館的過程中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是保護傳承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也順應了教育改革的潮流。加深學生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親身體驗,增強民族自豪感;凸顯民族辦學特色;為各類民族文化與校本課程建設的結合提供研究一個范型;為保護傳承民族文化提供了優秀的范例。
參考文獻:
[1]吳鏑,劉平.博物館資源在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中的應用原則探析[J].文物世界,2013(06):71-75.
[2]郝軼超.加強館校合作與互動,提升青少年綜合素質——試論博物館青少年課程開發[J].中國校外教育,2017(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