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 要:分數解決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由于分數解決問題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本文對學生在學習分數解決問題存著困難進行討論,并結合解決問題的各個環節提出解決策略,從而發展思維,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分數;解決問題;單位“1”;數量關系
一直以來,分數的應用問題教學都是整個小學階段解決問題教學的重難點。由于傳統教學中死記硬背的教法,再加上學生很難突破對“分率”以及“單位1”的理解,使得學生在解決分數的應用問題時總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學效果不佳。本文從學生、教材、教學三個方面梳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結合課堂實際,探討分數解決問題如何有效展開。
一、分數解決中存在的問題
1.教材難度大。
分數既可以表示一個具體的“數值”,也可以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分率。這給我們學生多年來學到的,而且已經習慣了的整數相關運算帶來極大的反差。所以,學生習慣用以前的定式思維,來理解分數問題的應用,這直接影響學生對解決分數問題的學習,對建立新的數學模型造成困難。同時,這也是學生經常混淆其中數量關系的根本原因。
2.學生習慣缺。
讀題和審題都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在學習分數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生從讀題開始,在這過程中了解問題所處的情境,找出情境中包含的若干數學信息。然而,很多學生由于缺乏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往往只是粗略地讀一下題目,并沒有理清題意,導致審題表面化,容易出現錯誤。
3.教學鞏固淺。
線段圖是輔助學生理解的重要工具,很多課堂教學也緊緊抓住了這一點。有些學生盡管能夠依照要求畫出正確的線段圖,但是并不排除他只是模仿,而并沒有深入了解其中的含義。另外,在教學中,往往缺失了說一說分數所表示的含義的過程,充分說一說是把誰平均分成多少份,誰相當于其中的多少份,使學生對單位“1”有充分的認識。
二、課堂案例細節及改進建議
1.認真審題,理解題意是前提。
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從讀題開始,了解問題所處的情境,找出情境中包含的若干數學信息。通過平時觀察發現,學生的審題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薄弱環節。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經常提醒,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審題方法。
2.找單位“1”,量率對應定基礎。
分數解決問題中的單位“1”所代表的數量變化多端,所以平均分成若干份后每份的大小(或多少)也相應不一樣,可見分數中的單位“1”比整數“1”范圍更廣泛,這也導致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產生困難。由于分數問題的特征與整數問題的特征有著天壤之別,它不是一般整數意義上的和、差、積、商的關系,而是“總數”與“部分數”,“標準量”與“比較量”的關系,這些都是圍繞著單位“1”展開的,確定了單位“1”的量,也就順理成章地找到了相聯系的“量”以及與之對應的“分率”。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正確找出單位“1”,以及具體數量與分率的對應關系。
3.畫線段圖,策略跟進作鋪墊。
在整理數量關系時,經常會遇到關系比較復雜的情況,這時則要用到畫圖策略,其中又以線段圖最為常見。畫圖策略最大的優點是直觀形象,能夠將復雜的關系用圖形表示出來,用圖形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沒有養成自覺畫圖的習慣,另外也沒有掌握畫圖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畫線段圖的技巧。畫圖時,一般先畫單位“1”的量,在圖中依次表示出所有的信息,還要標清數學問題。學生通過實踐,感悟線段圖的優勢,并逐漸內化為一種策略。
4.檢查過程,回顧反思促發展。
回顧反思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雖然讓學生檢查,但是在實踐中,學生也往往不是主動檢查,而是為了檢查而檢查,心里不認可檢查,認為自己做好了題目就會對了,因此敷衍的成分偏多。因此,可以建議將檢查作為思維反饋的環節,讓學生根據解題過程重新梳理題意,進一步達到鞏固表達的作用。學生在這個環節中既能畫出圖像,也能表達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把回顧反思作為一個確實的環節來對待。尤其解題之后經常引導學生思考:你能用簡潔的語言說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嗎?問題能得到解決的關鍵在哪?有沒有不同的方法或者更好的方法來解決?有沒有什么經驗是值得以后解決問題借鑒的?多種途徑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活動與學習結果不斷地進行回顧、分析、評價和重建,通過問題的形式讓學生掌握反思的內容和方法,學會回顧反思。
雖然分數解決問題的內容抽象不易理解,數量關系復雜難分析,牽涉面廣難處理,但只要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結合生活實際分析問題,扎實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緊扣單位“1”,掌握數量關系,靈活轉化條件,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及時回顧與反思,就能成功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童子雙.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與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2]彭麗萍.對“分數乘法”有效性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5.
[3]張茂君.談小學生解決問題認知缺陷及補救策略[J].學生之友.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