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綺麗

“我家里人都不同意,可我不想妥協,也不愿妥協。妥協一旦有了第一次就只會有無數次。”
我揣著發揮平常的成績挨到了本科學校錄取的最后一天,錄取結果擊碎我在小城十幾年積累的所有驕傲。遠離家鄉的十八線小城市,與性情截然相反的專業,父母眼中的失望,都將我推向復讀那條路。
聯絡學校線上報完名后的當晚,我與高中摯友陸露聊了大半夜。她于當天偷偷到原來就讀的高中報了名——家里人滿意她的錄取學校,不愿她再浪費一年時間承受復讀之苦。我的情況與她相反,父母的贊成多于我的想法。
“沒想到我們真的都走上了復讀的路。”
曾經同樣瞧不起補習生、同樣在多次考試后哀嚎“我再也不要經歷一個高三!”的兩個人,含淚踏上這條更為艱辛的路。
我在知乎上打下“復讀會失去什么?”的問題后,坐上了去往另一座遙遠城市的大巴——那座以高效教育著稱的城市——僅僅為了逃離我的家鄉,逃離我的失敗。
一箱書,兩個人,5小時車程,我就這樣看完三百里流云來到了綿陽。
云比川南小城少,太陽更辣,是我對綿陽的第一印象。我拖著沉重的行李箱和我爸往學校的深處走,穿過人山人海,一路上一言不發,冷漠地看著我爸在商攤面前為我購置生活用品。我爸眼里滿是期盼,而我眼里卻是迷茫。
我把復讀當作一場“穿越”之旅。穿越回一年前的我會如何去利用這次重來的機會?
復讀的過程中,老師曾問過我們:同學們迄今為止覺得最遺憾的事是什么?很多同學都回答是高考,而我在內心里一點都不覺得那場高考是個遺憾。遺憾是永遠無法彌補和重來的心頭痛,而命運給了我去彌補和重來的機會,那它就不算我內心的遺憾。
高考向來是場持久戰,每個人起初的雄心壯志都會被消磨。
陌生的城市,相似的夜晚,我在綿陽的第24天開始想家:我在小城引以為傲的成績不過是井底之蛙,任憑我如何努力也跳不出靠后的排名;偌大校園找不到一個可以述說家鄉的人;高昂學費帶給我隱形的負重感。我開始獨行卻又害怕獨行,準確地說,是怕掉隊,怕別人將我徹底丟下。
我開始認識新朋友,走出小城后的一切都讓我打開眼界。這世界比你條件好,又努力的真的大有人在。她們每個人都有瘋狂的青春故事,她們來這里的故事無論親情友情甚至是愛情都比我精彩得多。她們口中的、眼中的,都是我所希望的青春生活。她們有足夠的優勢去支撐,而我忘了,我沒有。
我開始跟隨她們,在這個分秒必爭的時期。
我總是第一個沖出教室打上滿滿的午飯,去小賣部品嘗各種我家鄉沒有的零食,去廣場閑逛探索美食。我似乎開始“適應”這里的自由,這里的秩序,這里的環境——用金錢和時間。我給自己找滿滿的借口,開始披發,用閑錢買新衣打扮自己并美其名曰為節約時間和勞逸結合。腦袋里裝的是時尚新品和早中晚吃啥。
我不再想念家鄉,開始享樂,開始在這種舒適中漸漸迷失自己。
一場月考中我考了史上最差成績,墊了底,被叫到辦公室。更可笑的是,我還穿著新買的毛呢褲和靴子,胡亂搭配,像個行走的球。
“你這次怎么回事?”
我不知該怎么說:“我選擇題錯太多了……”
“這都是借口!你要找根源!你是不是沒聽講?”
一向仁慈的班主任突然嚴肅的樣子著實把我的眼淚嚇了出來。
“怎么,你還委屈?”
我怕班主任誤會,也還很倔強:“沒有。”
“你看看自己的文綜,就得一半的分。怎么,你準備這樣去參加高考?”
其實那段時間我深知我的學習出了點問題,我著急,想通過大量刷題進行補救,然而越做越錯得多。
眼淚崩潰。
“我知道我文綜差,我最近也練了很多題,但是越練越錯……”
班主任頓了一下,語氣和緩了點,開始細細幫我分析。
“首先‘越練越錯這句話本身就是錯的。我問你,做題是為了干什么?”
“找知識漏洞。”我小心翼翼地回答。
“所以并不是你做了就不管了。你要通過錯題去補漏洞,弄明白那道題究竟是怎么錯的,然后再做再分析再做,直到把知識點徹底掌握。
“其次,復讀不是你坐在那兒分數就漲了,它是要你脫幾層皮才能辦到的事。你究竟有沒有好好學習?你把別的事放一放,現在高考最重要,如果遇到什么事就跟老師說……”
漸漸地,我的情緒穩定了下來。我在老師訓完后道了謝,退出辦公室,忍到自習課后去廁所大哭了一場。
而后,將頭發梳得光溜,高高扎起,卸掉社交以及購物軟件,重新扎堆題海,靜心分析。課后給自己加相應作業主動交給老師批改,周末自習補課,也總算沒有落后太長時間。
畢竟有太多的原因讓我輸不起。

一年的時間很快,它從每一頁反復翻頁的書、每一道反復更改的難題中流過,就像我來時看過的那些流云一樣匆匆。
校園里的梅花開了,而后是桃花。當櫻花和鳶尾開滿校園環路的時候,就意味著最后的沖刺和離別也到了。
也許是太多的勝利和對假期的期待以及高強度枯燥學習的疲倦,大家開始有了些懈怠和浮躁:閑聊和玩耍開始增多,發呆的時長開始增加,交手機的人也越來越少。甚至將后墻黑板制成留言板,涂滿繪畫和“非主流”文字。我們班開始出現整體滑坡,變動也越來越大。
經過老師及時的鼓勵和調整,也總算沒出大差錯。
我的英語也再次到了瓶頸,而本子上的筆記也總是看不進我腦袋。于是我又開始針對薄弱板塊進行有計劃、有節奏的刷題。我把大型模擬題和高考題一遍一遍刷,總算有了突破。
高考那幾天,班里的氛圍出奇的好,每個人依據老師的提示制定符合自身的計劃安排最后的復習,悶熱的教室里安靜得只剩下風扇獨自轉動的聲音。我們坐在前往考場的大巴上最后一次瀏覽這個城市,最后一次談論偶遇的15號帥哥;坐在食堂最后一次嗦粉,最后一次夸贊12號叔叔打的飯菜多;坐在教室里最后一次唱響青春,最后一次同這群革命伙伴談笑風生,互訴衷腸。
我該如何去描述我曾經的高中3年呢?
荒唐?偏激?勾心斗角?
我素來扮演老師和家長眼中的三好學生,努力學習,不做叛逆事,實則一直行走在規則的邊緣:我假借生病出校娛樂;翻陽臺逃自習去操場數星星;不愛與好學生交朋友,“壞”學生的預謀我一向知道。我樂在其中,將她稱作不老的瘋狂,憑借自己的小聰明去荒廢她。而我也在偏見和心機的明爭暗斗里遍體鱗傷。
而我又該如何去描述我的高中第四年呢?
蛻變?醒悟?熱淚盈眶?
在那間小小的教室,我結識一群有趣的伙伴,大家共同用眼淚和歡笑為心中的夢想奮斗,沒有心機,沒有墮落,互相鼓勵,互相安慰;負責的老師竭盡所有幫助我們,沒有偏見,沒有差別。那一年我真正體會到了教育者用心的愛,并在學習中找到內心真正所愛,認清以后真正想要走的路。我把我本該奮斗的青春獻給這座城市。
我只是復讀大軍中的平平一員,成績有小幅度提升是復讀者的常態。復讀的結果并沒有給我太大的驚喜,我依然沒有考上心里的白月光。不過復讀自帶漲分性質,我憑借平穩的心態進步也還算大,志愿填報的結果不算太差。但是復讀對復讀者內心的改變有它真正的意義:我沒有選擇對生活的妥協,如果在我面前有一條重來的道路,為什么我不能大膽地嘗試選擇一次?人生十字路口的選擇本就不是去選擇那一條容易或艱難的路,每條路都有它對應的下一次選擇,選擇心中能將某條路走完的信念最強的那條,才能一路走到終點。這些事本就無可厚非,每個人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沒有去批評它的意義。
“同學們,你們以后會想起這里嗎?別忘了,這也是你們的母校……”
“最后一節課,你們再看會兒書,我再看看你們,再對應一次你們的名字……”
我走的時候是一個人回去的,背著大大的行囊,滿載而歸——帶著滿滿的收獲和回憶。我最后一次回望這座城市,我知道我不會再來了。不管是書山卷海的油墨香,還是二手資料店角落的霉味;不管是奶茶店的糖水還是便利店的雞肉卷,亦或是食堂嗦的最后一口米粉,都是這座城市帶給我的磨練,留給我的鄉愁。我在這里找回了我本應奮斗的青春。
關于我在知乎上的提問,有個人是這樣回答的:除了一年的時間外,你什么也不會失去。相反,會收獲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