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進
(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藥劑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在循證醫學中循證藥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1]。通過對患者進行臨床用藥干預,能提高患者用藥安全性及有效性。當前,臨床常存在用藥過程中不合理用藥情況,不僅會影響患者治療效果,還會導致其出現各種不良反應,甚至會出現醫患糾紛[2]。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臨床用藥干預。本研究選取我院治療患者100 例,評價循證藥學方法對臨床用藥干預的效果。
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選取我院治療患者10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女為27 例、23例,年齡19 至74(45.82±4.32)歲,觀察組男、女為26 例、24 例,年齡20 至73(46.26±4.11)歲。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進行常規臨床用藥干預。
觀察組采用循證藥學方法臨床用藥干預,具體如下:(1)尋找問題:針對臨床存在的不合理用藥問題進行尋找,分析出現不合理用藥情況的原因。(2)查找循證證據:通過對知網、萬方等網絡數據庫進行檢索,查找相關資料,并進行篩選,分析文獻內容,提高資料真實性,然后整理匯總相關資料,制定科學合理的循證醫學干預措施。(3)干預措施:①成立藥學干預小組,定期抽查及點評醫生開具的處方,找出不合理的地方,并反饋給相關責任人,督促其改正。②組內成員制定完善合理的用藥監測指標,定期進行審核,針對不達標或超標的情況,需積極尋找原因并進行有效解決。③建立藥師工作站,主要工作內容為處方審核與用藥咨詢,前者主要內容為查看處方是否書寫正確、完整、清晰,并對所用藥品及臨床診斷結果的符合性進行審查,查看藥品品種、規格、劑量、給藥途徑等是否正確,靜脈用藥配伍是否合理。或者主要是為患者醫護人員講解合理用藥相關知識,提高認知,還可發放合理用藥的宣傳材料,并解答患者用藥過程中的疑惑,做好用藥咨詢記錄。
不合理用藥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合理用藥發生率觀察組(8.00%)低于對照組(28.00%),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對比[n(%)]
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組(12.00%)低于對照組(38.00%),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以往,臨床醫師常根據其臨床經驗、臨床藥物研究資料等作為依據,重點觀察患者不良反應等,并沒有對藥學信息相關知識的了解引起重視,進而不能為患者治療及愈后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3]。近年來,循證藥學理論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能根據相關證據指導臨床用藥,進而提高合理用藥性。
本結果顯示,觀察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傳統藥物不良反應的監測存在很大缺陷與不足,并不能滿足當前越來越復雜的新型藥物治療工作,會加大臨床藥師工作壓力。并且臨床醫師與臨床藥師關注點各有側重,進而臨床醫師用藥方案溝通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方法,避免過度用藥或用藥不良等情況出現。循證藥學干預的核心為分析與尋找證據,進而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因此,這種干預方式要求藥師搜集大量可應用文獻,并進行系統歸納,然后合理應用與臨床實踐中。在循證藥學實際應用過程中,藥師需剔除錯誤或不真實的內容,獲取真實可靠的信息,進而制定行之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提高治療方案的科學性及準確性。同時要求藥師需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掌握豐富的藥學專業知識,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及溝通能力,提高臨床實踐綜合能力。循證醫學與循證藥學理論對臨床藥師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指導意義:①增強臨床藥師的證據意識。全面系統地收集、整理和應用所獲得的最好的客現證據。②增強臨床藥師的效價意識。③增強合理用藥意識。④增強臨床藥師的法規意識并幫助臨床藥師準確定位。
綜上,循證藥學方法對患者進行臨床用藥干預,能減少患者不合理用藥情況的發生,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