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春 王凱斌 李娟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 寧夏 銀川 750003)
腦卒中對患者神經功能的損傷較為嚴重,在發病之后腦部血管可出現突然的破裂或梗塞,致腦組織損傷,對腦組織的影響非常嚴重。雖然目前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取得較大的進展,存活率提升,但是疾病對腦部組織的破壞較大,導致各種功能障礙,甚至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因此治療過程中需要配合科學的綜合康復治療,對功能障礙的患者實施及早干預,通過科學的方法對運動功能方面的問題進行恢復,減少疾病對患者的損傷[1]。本文對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療效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選取本院2018 年1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90 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45 例,實驗組45 例。參照組年齡52 ~87 歲,男22 例,女23 例,平均年齡(69.50±24.75)歲;實驗組年齡51 ~87 歲,男21 例,女24 例,平均年齡(69.00±25.46)歲。分析患者一般資料,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給予常規康復措施,急性期使用神經類藥物治療,并結合疾病情況進行翻身、皮膚護理、肢體被動活動、坐位訓練、立位訓練、步行訓練等操作。實驗組以此為基礎增加綜合康復治療:①肢體康復訓練:患肢由被動活動開始,逐漸對關節的活動范圍進行擴大,活動度需要由小到大展開,力度也需要由輕到重,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度;對于健側則需進行正常的擺放,并進行翻身訓練。叮囑患者在非治療期間進行床上的坐位訓練,開始將床頭抬高至30°,時間30min,待耐受度提升后增加10°,至患者恢復直立能力;結合新Bobath 理念對肢體進行夠取運動訓練,感覺輸入訓練、姿勢控制訓練及肢體控制能力訓練,同時進行肘關節的屈伸控制訓練;實施骨盆的選擇性訓練、下肢的運動控制訓練,坐位平衡訓練立位平衡反應訓練,對于可行走患者則進行步行訓練,訓練時間為45min,5 次/周[2]。②針灸治療,以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為主,選擇曲池、肩髃、手三里、足三里、合谷、解溪作為針刺穴位,針灸時間每次30min,采用每天1 次的頻率,共針灸1 個月。③對患者進行腦循環治療,采用腦循環治療儀,將模式設置為3,電流輸出選擇3 ~30mA 之間,頻率為18MHz,強度為80~120%,每天進行功能性電刺激治療2次,共治療15d。
首先,分析兩組康復質量,包括改良巴氏指數(MBI)評分,0 ~20 分為極嚴重功能障礙,25 ~45 分之間為嚴重功能障礙,50 ~70 分之間為中度功能缺陷,75 ~95 分為輕度功能缺陷;FMA 運動功能評分,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運動功能越理想。其次,分析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肩手綜合征、肩關節疼痛、肢體麻木。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MBI、FMA 評分,實驗組優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質量分析(±s,分)

表1 兩組康復質量分析(±s,分)
組別 n MBI 評分 FMA 評分實驗組 45 50.33±11.65 87.97±6.21 27.32±4.23 78.32±5.19 12.454 7.999 0.000 0.000參照組 45 t P
并發癥發生率,實驗組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分析
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自病理學方面分析發現因為上運動神經元方面的損傷,造成下運動神經元失去調節和抑制功能,肌肉和肌群之間相互牽制和制約的能力降低,如果不進行及時的康復,隨著時間的推移,疾病癥狀更加嚴重,因此需要及時進行綜合康復治療。兩組MBI、FMA 評分,實驗組優于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實驗組低于參照組,P<0.05。分析原因:中樞神經系統在損傷之后具有重組和重塑的能力,這為康復治療提供了可能,及時進行康復治療,通過肢體被動和主動的活動,可以誘發皮膚、關節位置的深淺感受器傳遞大量信息,將其傳入至受到損傷的神經等區域,通過傳入性的活動[3],使大腦中樞中的大量運動信息進行傳出性的活動,刺激大腦皮層功能的重組,最終促進功能的重新恢復。另一方面通過康復治療,及時對僵直和痙攣的肌肉進行紓解,可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防止長時間臥床對組織結構以及關節等造成的損傷,同時可以防止因為長時間不活動造成的運動功能喪失,及時恢復肢體麻木的情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4-5]。
綜上,腦卒中患者存在多種并發癥,其中運動功能障礙發生率較高,在治療的過程中配合綜合康復治療,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