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 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膝關節置換術為膝關節病變、重度損傷等患者常見治療方式,但在傳統理念下,是以術前腰硬聯合麻醉方式,減輕患者疼痛,具有效果確切的優勢,但會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性產生影響。鑒于醫療技術的持續性進步,腰叢-坐骨神經組織麻醉逐漸運用到臨床工作中,其阻滯效果顯著優于腰硬聯合麻醉,但相關報道較少[1]。抽取本院2017 年5 月—2020 年2 月診療的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共68 例,探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和腰硬聯合麻醉用于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的麻醉效果。報告如下。
抽取本院2017 年5 月—2020 年2 月診療的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共68 例,以麻醉方式劃分為甲組(34 例)和乙組(34)例。甲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高67歲,最低24歲,平均(43.69±5.50)歲。乙組男19 例,女15 例;年齡最高69 歲,最低23 歲,平均(43.35±5.67)歲。數據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甲組使用腰硬聯合麻醉,即將L3-L1間隙定義為麻醉穿刺點,待穿刺成功時,注射2ml 0.5%羅哌卡因。乙組使用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即要求患者保持側臥位,抬高患肢且合理屈膝、收腹;探尋最佳穿刺點,于側段4cm 左右區域穿刺;消毒鋪巾,大腿皮膚和刺激針分別連接正負極,且在腰叢、坐骨等部位注射1%利多卡因、0.33%羅哌卡因(15 ~25ml)[2]。
①比較患者麻醉阻滯效果。包括運動神經、感覺神經阻滯效果。②比較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包括惡心嘔吐、神經損傷、頭痛[3]。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甲組運動神經、感覺神經麻醉阻滯效果均差于乙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阻滯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麻醉阻滯效果比較(±s)
組別 n 運動神經阻滯效果 感覺神經阻滯效果(min)起效時間(min) 恢復時間(h) 起效時間(min) 恢復時間(h)甲組 34 13.11±1.22 10.23±1.87 9.84±1.44 3.69±1.28乙組 34 3.04±0.69 25.20±2.63 3.09±0.74 8.27±0.96 11.1433 27.0493 24.3104 16.6910<0.05 <0.05 <0.05 <0.05 t P
乙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5.88%,甲組為23.52%,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n(%)]
報道顯示,膝關節病癥多集中在中老年群體,且在慢性病干擾下,使患者軀體狀況較差,繼而增加麻醉風險和治療難度。膝關節置換術的開展,是以清除膝關節病變為前提,減輕機體疼痛感,而麻醉藥物、麻醉方式則是決定麻醉效果和軀體損傷的關鍵。傳統醫療模式下,是以腰硬聯合麻醉為主導,呈現鎮痛效果佳的優勢,多適用于高血壓和心血管慢性病患者,既可保證患者體征平穩性,還可保護心血管。但在具體操作期間,該項麻醉方式需要諸多輸液量的支持,難以精準把控麻醉效果,誘發血管擴張、血流動力學改變等不良事件[4]。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是以摒除交感阻滯為前提,通過神經刺激器的作用,起到麻醉效果,對機體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無任何影響,還具有效果顯著、安全可靠等優勢。此外,該種麻醉方式無需術后置管,既可減輕患者不適感和疼痛感,還可預防各類術后并發癥,如尿路感染[5]。本研究可知,甲組運動神經、感覺神經麻醉阻滯效果均差于乙組,數據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乙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5.88%,甲組為23.52%,數據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綜上,針對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腰硬聯合麻醉均可達到預期效果,但前者具有麻醉阻滯效果佳、安全性高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