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勝(汶川縣綿虒鎮中心衛生院)
消化性潰瘍指的是在胃與十二指腸中出現的慢性潰瘍,屬于常見的多發病。造成潰瘍的原因有很多,這之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酸性胃液對于黏膜消化的作用,從而命名為消化性潰瘍??漳c、胃腸術后吻合口、食管下段等位置與酸性胃液相接觸,大多數會在十二指腸和胃中發生潰瘍,又被叫做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這種疾病會出現在各個年齡段,以下將主要探討小兒消化性潰瘍。
小兒年齡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癥狀表現。新生兒期,主要的患病特征是上消化道突然出血和穿孔,發病較為急驟,患病時腹脹、便血、嘔血、休克經伴發顱內出血,甚至出現窒息缺氧以及敗血癥等激發性潰瘍。在嬰兒期,較為常見的是繼發性潰瘍,急性消化道穿孔和出血為主要表現,食欲差、生長遲滯、嘔吐后啼哭及胃腸道出血使原發性潰瘍的主要表現。在幼兒期,消化道潰瘍主要有進食后嘔吐,發作性中、上腹部疼痛等表現,出現臍周疼痛的情況,常在夜間發作。
胃酸。(1)患有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的壁細胞對于胃泌素刺激較為敏感。此外,增加基礎胃酸的分泌緊張度,會使敏感性增加。(2)提高壁細胞數量:患有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為1.8,潰瘍病人為0.8,更接近正常數值。(3)內分泌、神經及旁分泌等其他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胃酸分泌而變化,小兒出生時由于母體具有胃素,所以胃液呈現堿性,在出生2天后母體減少胃泌素,降低胃酸,新生兒很容易在這一時間段出現急性胃潰瘍或是胃穿孔。
隨著年齡增長,胃酸分泌也不斷增長,年長兒消化性潰瘍要多于嬰兒。
胃蛋白酶。在有充足酸的條件下,胃蛋白酶可發揮消化作用,胃蛋白酶將在pH值3以下激活,胃蛋白酶和胃酸共同作用造成潰瘍,其中主要因素是胃酸。
嬰兒出生時胃液之中含有少量的胃蛋白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緩慢增加,在青春期將達到成人水平。
幽門螺桿菌感染。抑制幽門螺桿菌將會增加原發性的消化性潰瘍愈合率,幽門螺桿菌消除后會降低潰瘍的復發率。
幽門梗阻。暫時性的幽門梗阻:幽門周邊出現潰瘍,炎癥刺激會造成括約肌痙攣或者是潰瘍附近炎性水腫,阻礙食物通過幽門;持續性的幽門梗阻:幽門潰瘍不斷發作并愈合,出現疤痕,粘連周圍組織。
出血。潰瘍使胃壁及十二指腸壁血管破壞。少量出血時,呈現出大便潛血陽性。大血管破壞時,出血量較大,將會出現黑便或者是嘔血。因為胃酸作用,嘔出大量血時,嘔出血為鮮紅色,并排出柏油樣便,甚至會出現出血性休克。
穿孔。嚴重潰瘍或造成胃壁及十二指腸的潰瘍穿孔。胃及十二指腸中的物質向腹腔流入造成彌漫性腹膜炎,患者將出現極度煩躁不安,嚴重腹痛、面色蒼白,嚴重時休克。
貧血。長時間沒有良好的飲食和吸收,并且有著較大消耗量,慢性及急性失血會造成貧血。屬于營養性的小細胞性貧血,也被叫做缺鐵性貧血。
并發感染癥狀。胃潰瘍經常發生在小嬰兒身上,大多屬于應激性潰瘍,男孩發病多于女孩;十二指腸潰瘍多發生在年長兒身上;在幼兒時期消化性潰瘍不常見,青年期有較多發病者。
(1)按照時間和具體的量進餐:三餐膳食應該營養均衡。教導小兒吃飯時細嚼慢咽,咀嚼過程中分泌大量唾液可中和胃酸。確保小兒不偏食,不應邊吃邊玩,也不應在吃飯時看書和看電視等。
(2)應避免饑飽無度,防止出現過度吃喜歡的食品,和少吃或不吃不喜歡的飯菜的情況,確保胃腸道進食的平衡。
(3)不應盲目重視高營養,飲食應該科學、營養搭配,多食用高蛋白、易消化及低脂肪的食物。
(4)不應長時間食用有較大刺激性的食物,不多吃冰淇淋等冷飲。
(5)患兒在潰瘍病活動期的飲食,可以根據流質或者是少渣半流質進行安排,在病情好轉后可更換普食。少食者通常不要求其多餐,進食將中和胃酸,也會刺激胃,增加胃酸分泌。但是細嚼慢咽,分泌大量唾液能夠中和胃酸,防止粗糙食物刺激潰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