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付良秀(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群健康水平成為社會關注重點。老年人群受生理退化、居住環境等因素影響,極易并發多種心理精神障礙,包括神經癥、心境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腦器質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礙、酒精依賴和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等,需積極護理干預,以保證病人生命安全,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神經癥指存在一定人格基礎,發病與心理社會因素相關,包括焦慮癥、強迫癥、軀體形式障礙,臨床表現為疑病、強迫、焦慮、抑郁、神經衰弱癥狀或軀體化癥狀,可增加病人頭暈、胸悶、呼吸困難、尿頻、尿急、口干、震顫、運動性不安,嚴重者甚至出現自傷傾向或行為,嚴重危害病人生命安全,因此需加強對其護理干預。
護理特點:①焦慮癥:需保證病人遵醫囑用藥基礎上,避免對其造成語言、動作刺激,并為其提供舒適減壓環境,以降低其不良刺激;對于有自殺行為的病人需要收起一切危害性物品,同時需加強護理看護,避免病人發生自殘、自殺行為;②強迫癥:分散病人注意力,避免強迫癥狀反復加重影響其精神狀態;③軀體形式障礙:包括疑病、未分化軀體形式障礙、軀體化障礙等,主要護理特點為充分理解病人癥狀,不可與病人爭辯,并實施心理護理。
心境障礙,又稱為情感頸神經障礙,主要表現為出現持久性心境低落或心境高漲,并伴有相應思維、行為改變,甚至伴有妄想、幻覺等癥狀。主要包括抑郁癥、躁狂癥、雙向心境障礙,主要表現為興趣索然、精力下降、食欲不佳、多疑敏感、食欲不佳。
護理特點:①抑郁癥:對于有自殺傾向者需加強監護、管理,同時需要對病人進行積極心理疏導;對于睡眠形態紊亂者需要保證良好睡眠質量,或者遵醫囑服用適量催眠藥物以改善其睡眠質量;②躁狂癥:需要為病人提供安靜舒適環境、加強其生活護理,同時在護理中需要盡量滿足病人合理要求;對于易激惹、易沖動病人需予以隔離,并鼓勵指導其適當進行情緒發泄;③雙向心境障礙:指抑郁癥、躁狂癥共存現象,所以在護理中需要將兩種護理方式結合。
偏執性精神障礙主要臨床癥狀為長期維持性妄想,主要分類包括偏執狂、偏執性精神病、其他偏執性障礙,其中偏執狂妄想癥狀可維持至少3個月,妄想內容較為系統、固定,與客觀環境具有一定聯系,不出現幻覺且社會功能良好;偏執性精神病與偏執狂相近,但可出現幻覺情況。
護理特點:除一般護理干預外,需要加強安全管理,避免病人在妄想、幻想期間出現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情況。
老年期精神分裂癥屬病因未明的精神病,主要臨床表現為情感、思維、行為等多方面障礙,并伴有精神活動障礙,對于老年病人而言,情感障礙不如其他年齡段嚴重,且出現的思維障礙都不嚴密妄想、感知覺障礙等不嚴密固定型思維邏輯為主,一般情況下無法進行正確有效的交談。
護理特點:受妄想、幻覺等因素影響,病人易出現拒絕飲食等現象,影響其營養水平,因此需加強其飲食護理;對于興奮躁動者需加強其安全護理,避免增加其跌倒、墜床等風險事件;對于木僵者需加強其安全護理;對于存在思維過程紊亂病人而言,在基礎護理中需要加強病人心理護理及生活護理。
此種精神障礙發生原因為軀體疾病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負性影響,使中樞神經系統紊亂誘發的一系列精神障礙,主要疾病包括代謝障礙、中樞神經系統缺氧、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酸堿平衡誘發大腦功能紊亂、毒物對中暑神經系統影響、軀體外源性有害因素引起的氧化應激反應、神經生化改變誘發大腦功能紊亂等。此種精神障礙嚴重程度與軀體疾病嚴重程度相關,且癥狀多在夜間加重。
護理特點:對思維過程紊亂者,需加強心理護理及軀體疾病護理,通過減輕癥狀以緩解中樞神經系統刺激。
腦器質性疾病包括腦腫瘤、腦血管疾病、顱內感染、顱腦創傷、腦變性疾病等,誘發腦實質、腦神經損傷誘發的精神損傷。而此種精神障礙為老年期最常見的精神障礙類型。臨床常見類型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主要臨床癥狀包括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下降、活動能力喪失,疾病晚期還會出現肌張力增高、肢體屈曲等癥狀。
護理特點:①阿爾茨海默病:除基礎心理護理、生活護理及自理能力訓練外,定向力訓練、環境支持、加強病人管理;②血管性癡呆:與阿爾茲海默癥護理特點相近。
部分老年人有長期酗酒習慣,而大量酒精的攝入對人體產生不同程度依賴及精神活動負性影響,簡單來說就是酒精對大腦神經毒性作用,誘發神經障礙。
護理特點:除基礎心理護理、對癥護理外,需要病人嚴格戒酒,以避免酒精對大腦神經持續性毒性影響。
老年人群受為心理精神障礙主要發病人群,不僅影響老年病人正常生活質量,甚至嚴重影響其飲食、睡眠,并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因此在老年人群表現出疑似癥狀時需盡早去醫院接受專業性檢查,以便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同時對確診病人而言,在積極對癥治療期間,需要結合不同疾病種類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以緩解其精神障礙性癥狀、保證其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