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實驗診斷科 上海 201800)
肝臟在機體中主要起到解毒、滅活激素的作用,是人體重要器官。肝硬化是常見的一種慢性肝病,呈進行性發展,主要由于病毒感染、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引發的彌漫性肝臟損害,屬于各種肝病晚期階段[1]。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肝硬化發病人數逐漸增多,給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肝硬化患者在肝功能損害后凝血因子合成受阻,同時機體凝血系統出現異常,因此檢測凝血指標對疾病診治具有重要幫助[2]。本文將對在肝硬化患者中應用凝血四項指標對判斷病情的臨床價值展開討論。
以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在我院就診的72 例肝硬化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病情分為代償組(38例)和失代償組(34例),代償組男22 例,女16 例,平均年齡(50.94±3.47)歲;失代償組男21 例,女13 例,平均年齡(51.26±3.39)歲。另選取同期40 名體檢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4 例,女16 例,平均年齡(51.19±3.27)歲。所有患者知情研究并自愿參與,對比三組基本信息差異不顯著(P>0.05)存在可比性。
三組研究對象均在清晨空腹抽取2mL靜脈血液,將0.2mL0.1%枸緣酸鈉和血液標本在抗凝真空管內充分混合,通過3000r/min離心10 分鐘分離血漿,取得上層血漿。使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凝血四項指標,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對照組APTT、PT、TT 指標低于肝硬化組,FIB高于肝硬化組,差異顯著(P<0.05),詳情參考表1。
表1 肝硬化和健康者凝血四項指標對比(±s)

表1 肝硬化和健康者凝血四項指標對比(±s)
組別 n APTT(s) PT(s) TT(s) FIB(g/L)肝硬化組 72 43.03±4.23 17.03±1.64 24.11±2.53 1.86±0.32對照組 40 29.14±3.51 11.86±0.63 16.94±2.72 2.36±0.47 16.655 19.137 13.990 6.672 0.000 0.000 0.000 0.000 t P
結果顯示,代償組APTT、PT、TT 指標均低于失代償組,FIB高于失代償組,差異顯著(P<0.05),詳情參考表2。
表2 肝硬化失代償組和代償組凝血四項指標對比(±s)

表2 肝硬化失代償組和代償組凝血四項指標對比(±s)
組別 n APTT(s) PT(s) TT(s) FIB(g/L)代償組 38 41.02±3.26 14.62±1.33 23.04±2.15 2.15±0.43失代償組 34 45.42±2.78 19.15±1.31 26.05±2.21 1.81±0.28 t 6.125 14.531 5.853 5.059 0.000 0.000 0.000 0.000 P
肝硬化晚期階段常見的癥狀包括門靜脈血栓、上消化道出血等,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3]。造成出血的因素較多,例如脾功能亢進、凝血因子合成減少等。肝硬化后血液出現分流,導致脾功能亢進,改變血液細胞分布,造成血小板降低[4]。同時肝硬化進展過程中肝細胞功能受到較大損傷,肝炎病毒和理化因素攻擊肝臟網狀內皮細胞系統,造成肝臟凝血因子消失或減弱,影響機體凝血系統,從而誘發出血。
凝血四項指標是肝硬化臨床診治中的重要參考指標,通過指標變化可較好反映機體凝血系統狀態。其中PT 和APTT 是篩選凝血系統障礙的重要指標,PT 主要篩選外源性,隨著時間的增加反映機體內部纖維蛋白原合成降低或者過度消耗;APTT 主要篩選內源性,其時間增加提示血漿內凝血因子濃度低于正常標準20%以上,主要由于缺少FIB 所致。TT 表示凝血酶將纖維蛋白原合成為纖維蛋白消耗的時間,能夠有效反映血液中纖維蛋白原含量是否正常。FIB 主要由肝臟合成,包含纖維蛋白前體,受到刺激后可發揮凝血作用。若肝臟受到損傷在血清中的含量顯著降低。從本次研究結果看出,對照組APTT、PT、TT 指標低于肝硬化組,FIB 高于肝硬化組,表明肝硬化患者相較于健康者凝血系統出現明顯障礙,是判斷肝硬化的有效指標。在肝硬化患者中代償組APTT、PT、TT 指標均低于失代償組,FIB 高于失代償組,綜上凝血四項指標對于肝硬化分期和預后判斷具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凝血四項指標應用于肝硬化診斷中,有利于病情的判斷,可作為臨床診治和預后評估的重要指標,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