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趙娟(廣漢市公共衛生健康指導中心)
女性朋友們一聽到“宮頸糜爛”這個詞,是不是會感到很緊張?絕大多數進入青春期之后的女性,在直至絕經前,大多都會出現“宮頸糜爛”這種狀況。
早在2008年,相關的醫學教材就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而取代了“宮頸糜爛”這種說法,實際上“宮頸糜爛”是過去對宮頸的一種正常表現的錯誤認識。但是現在,大多數人對于宮頸糜爛的認知還并未糾正,不少女性朋友一聽說自己患了宮頸糜爛便如同遇到“洪水猛獸”一般日夜擔心。其實,宮頸糜爛并沒有人們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多數情況下甚至無需進行治療。本文就為女性朋友們介紹一些關于宮頸糜爛方面的常識,希望能夠給女性朋友們發揮指點迷津的作用。
所謂“宮頸糜爛”只是俗稱,并不符合病理學上關于“糜爛”的定義。真正的說法應叫做“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具體來說是指女性在進入青春期之后,因體內激素分泌的變化,而在其子宮頸部位所產生的柱狀上皮外翻現象。從本質上來講,它是一種生理現象而非病理形態,所以女性朋友一旦出現宮頸糜爛大可不必過于緊張。
那么,宮頸糜爛又是怎樣引起的呢?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宮頸的形態特征:見圖1。
這是子宮和陰道相連處的冠狀切面圖。圖中,黃色的部分為宮頸的外觀,而上面包含兩個種類的細胞。其中,靠近陰道處為鱗狀上皮細胞,靠近子宮處為柱狀上皮細胞。而在圖的中心為柱狀上皮覆蓋處,外側則為受鱗狀上皮細胞覆蓋的宮頸處。正常狀況下,柱狀與鱗狀的上皮細胞屬于動態平衡狀態。此區域也即醫學上所說的“鱗柱交界區”。見圖2。
“鱗柱交界區”是個很容易被雌激素所影響的區域。在青春期之前,因卵巢功能并不完善,雌激素含量較少,因此柱狀上皮相對靠內側。而一旦隨著女性的月經初潮而到達青春期,隨著雌激素分泌的增加,柱狀上皮就開始偏向外側生長,最終看起來就會類似于“糜爛”狀。這也正是“宮頸糜爛”這個詞的來歷。
而當女性進入絕經期之后,隨著雌激素水平的回落,柱狀上皮便開始恢復原有的形態,那么這種看起來“糜爛”的狀態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所以,宮頸糜爛實則女性在一定年齡段所出現生理狀態,并沒有必要為此而感到誠惶誠恐。
根據醫學教科書過去的定義,宮頸糜爛分為輕度(外翻范圍不足1/3者)、中度(外翻范圍在1/3-2/3者)與重度(外翻范圍超過2/3者)三種程度。當然無論程度輕重,都僅體現了柱狀上皮受激素刺激而造成的外翻程度的不同。
單純的宮頸糜爛在多數情況下并無特異性癥狀,多數情況下只是在進行體檢時才會發現。不過,對于部分宮頸壁比較脆弱的女性來說,可能發生接觸性出血的現象,就好比有的人牙齒比較敏感,受到寒涼刺激就會牙齒發酸一樣。但這種出血現象必須同宮頸癌早期接觸性出血鑒定區別,做好宮頸癌篩查避免耽誤病情。
過去對于宮頸糜爛均會采取治療措施。但由于現在宮頸糜爛不再被定位為一種疾病,那么所謂的治療手段有些是不必要的。如果女性在宮頸糜爛的同時,產生了月經不規則、白帶增多、發黃和有異味,兩次月經之間的非正常陰道流血、甚至宮頸肥大和下腹、腰部的反復疼痛等狀況,則可能表明有急慢性宮頸或盆腔病變的出現,如急慢性宮頸炎、盆腔炎、腫瘤等,此時就要及時上醫院就診進行治療。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確保女性的子宮健康,建議女性朋友們要提高自身保健意識,從21歲開始,每年最好是做一次宮頸刮片檢查,并在超過30歲后聯合作HPV檢查,直到65歲為止。
總之,宮頸糜爛屬于女性正常的生理現象,如無其它病理及臨床現象可不必在意,它會在婦女絕經后自然消失。但女性朋友們需加強保健意識,一旦出現上述的那些較可疑的癥狀時,還需及時就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