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何弦(宜賓市第四人民醫院)
輕微精神病綜合征作為精神醫學中的一種全新的診斷分類,對于降低精神病性障礙的發生率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對其早期進行識別和有效干預,不僅能夠延緩病程,而且還能降低精神病的發病率,進一步減少殘疾和疾病的發生風險。據臨床數據顯示,青少年患有輕微精神病綜合征的幾率是成年人的4-5倍,因此被診斷為輕微精神病綜合征的高發群體。
雖然只有一部分輕微精神病綜合征個體會發展為精神病,但是臨床上所有輕微精神病綜合征個體都需要得到幫助和干預。鑒于此,應鼓勵所有醫生都要接受輕微精神病綜合征相關知識的培訓,爭取在其早期能夠進行明確識別,在提高輕微精神病綜合征個體生活質量的同時,也能降低從輕微精神病性癥狀完全發展為精神病的發生率。此外,對于由輕微精神病綜合征發展為精神病的人群來說,他們的某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強的破壞性和危害性,不僅會讓自身陷入危險環境中,而且還容易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對輕微精神病綜合征個體進行早期識別,能夠將其不良影響降至最低,這對維護社會治安是十分必要的。
考慮到早期識別的好處如此巨大,因此對輕微精神病綜合征個體進行判斷和分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那么,如何有效判斷輕微精神病綜合征呢?其類型包括哪幾種呢?通常來講,輕微精神病綜合征的識別依據主要為精神病超高危病例模型,大致分為輕微陽性癥狀、素質因素、功能損害和病程進展等內容。具體到輕微精神病綜合征識別中,可從以下內容進行判斷:(1)12-30歲為精神風險的高發時期,尤其是15-18歲這個階段;(2)父母一方中有精神病史或精神障礙史;(3)在短期內出現行為或情緒的突發性變化,同時社會功能明顯減退,比如無法與人進行正常交流和互動,在公共場合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等等;(4)具有輕微的精神病癥狀,比如經常性敏感、多疑,總是對身邊的人和事持懷疑態度,偶爾出現幻覺等等。
由于每個個體所受精神風險的影響程度不同,導致其表現出的臨床癥狀也具有差異性,因此又可將精神病超高危病例模型細分為以下3種類型:(1)輕微陽性癥狀綜合征,該病癥也是臨床上發病率最高的類型,約有80%左右的精神高風險者被診斷為輕微陽性癥狀綜合征;(2)短暫間歇性精神病癥狀綜合征,該病癥的發生率雖然不高,但是短期轉化率卻是最高,一旦患有此病癥,很容易在短期內發展為精神病;(3)遺傳風險和功能衰退綜合征,該病癥的發病率和轉化率均不高,據臨床調查顯示,該病癥患者的精神風險在3-5年內并無明顯變化。
對于輕微精神病綜合征患者而言,他們的嚴重程度和破壞程度較輕,并具有一定的自我認知能力,對于自身某些時刻產生的怪異想法能夠認識到其荒誕性和無理性。若這些“荒誕”想法對患者及其家屬造成一定程度的痛苦,與此同時,患者及其家屬開始尋找緩解癥狀的方法,這時便可以將其診斷為輕微精神病綜合征。但是,由于輕微精神病綜合征的高危群體為青少年,許多青少年的自我認知能力還較差,這就要求青少年的家屬以及醫護人員要全面掌握輕微精神病綜合征的識別方法,以便及時察覺到精神病的征兆。
符合輕微精神病綜合征的群體具有獨特的特征,且對其早期進行明確識別具有巨大的好處。隨著精神醫學研究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人員開始致力于輕微精神病綜合征的早期識別研究,強化其早期識別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不僅能夠降低誤診率,而且還能延緩病程,這對降低殘疾率和發病率是極為有利的。另外,由于輕微精神病綜合征在青少年中較為常見,因此加強對其早期識別的研究能夠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在確保其身心健康的同時,也能降低其危害性,從而為維護社會治安提供可靠的保障。
如何明確識別輕微精神病綜合征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這就要求廣大醫學研究人員要加強對輕微精神病綜合征早期識別的重視,并為臨床工作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