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廷 徐云 黃幔莉 王聞( 通訊作者)
(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 廣東 汕頭 515031)
對于臨床上常見的子宮腺肌癥、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瘤、宮頸上皮內瘤變等疾病主要采用子宮全切術來進行治療,腹腔鏡子宮全切術因具有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創傷小、預后佳等優點而受廣大醫生和患者的青睞。本院將手術室護理應用于2018 年5 月—2019 年10 月期間行腹腔鏡子宮全切術治療的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并與常規護理進行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于2018 年5 月—2019 年10 月期間在我院行腹腔鏡子宮全切術治療的患者82 例,年齡30 ~57(39.58±2.25)歲;子宮腺肌癥、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瘤、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分別為27 例、15 例、32 例及8 例;根據手術日期的先后順序將上述患者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4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比。
參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穩定患者情緒;完善各項檢查,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加強術后并發癥防護等;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應用手術室護理,具體如下:
1.2.1 術前護理 重視術前訪視,對患者的各項化驗結果、病例以及實際情況等全面掌握,對患者詳細說明腹腔鏡子宮全切術的優點,對患者的思想狀態及心理狀態等進行全面的了解;術前1d 做好配血、備皮工作,叮囑患者飲食要以半流質飲食為主,不要使用會脹氣的食物[1];通過治療成功案例等方式來緩解患者的緊張、害怕等心理。
1.2.2 術中護理 在對患者進行交接時要仔細、耐心核對患者的床號、性別、姓名、疾病類型、手術名稱、手術類型、手術部位等[2];對手術用品等需要仔細清點;做好患者皮膚消毒工作;協助醫生建立人工氣腹;結合手術進展情況及時準備、遞送手術器械;做好術后器械的清洗及儀器的保養工作。
1.2.3 術后護理 術后1d 可以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流食;給予患者低流量吸氧以及6h 的持續心電監護;指導患者進行盆底肌康復訓練[3];對患者強調養成良好生活作息習慣以及飲食習慣的重要性;飲食要遵循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等原則;定期按摩患者腹部,加強傷口護理。
觀察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并調查、統計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并對比。
數據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就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而言,觀察組均明顯短于參照組,t=9.521,9.112,10.254,6.397;P<0.01,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肛門排氣時間(h)腸鳴音恢復時間(h) 排便時間(h)住院時間(d)觀察組 41 14.88±1.53 13.25±4.22 24.84±5.61 5.59±1.21參照組 41 21.34±1.62 19.68±3.31 35.56±6.66 8.14±1.36 9.521 9.112 10.254 6.397 0.000 0.000 0.000 0.001 t P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2.68%(38/41),高于參照組的70.73%(29/41),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很多女性由于子宮疾病的影響,需要將子宮切除才能夠保證自己的生命健康。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經常會出現緊張、害怕、焦慮等負面情緒,心理刺激要比生理創傷更加嚴重[4]。因此在腹腔鏡子宮全切術過程中護理人員要熟練掌握手術室各項護理要點,還需要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高度的責任心以及扎實的業務知識等,在手術過程中能夠對異常情況及時、準確的發現,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手術,從而使手術時間得到有效縮短,有效緩解患者的痛苦,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就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而言,觀察組均明顯短于參照組,t=9.521,9.112,10.254,6.397;P<0.01,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就護理滿意度而言,觀察組為92.68%,顯著高于參照組的70.73%,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腹腔鏡子宮全切術患者應用手術室護理的效果十分滿意,對降低手術風險、提高手術效果及改善預后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