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南京市棲霞區邁皋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江蘇 南京 210028)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其主要特點為簇集水皰,沿一側外周神經作群集帶狀分布,偶有泛發者[1,2]。部分老年、體弱患者皮疹消退后,局部遺留神經痛,甚至劇烈難以忍受,經久不能消失。中醫學認為本病因情志不遂、肝郁氣滯、郁久化熱,肝火內熾,濕熱內蘊,日久氣血凝滯,經絡阻隔,不通則痛[3]。在基層社區醫院,這也是常見病、多發病。大部分得過帶狀皰疹的患者在皰疹皮損痊愈后,或短或長時間都存在這種疼痛,這給病患帶來巨大痛苦,部分人因此影響睡眠,導致神經衰弱甚至抑郁。西醫皮膚科一般予神經營養藥和止痛藥治療。我科采用針刺方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中醫科自2015 年1 月—2018 年12 月期間內收治的89 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本組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44 例患者,治療組45 例患者;男性53例,女性36例,年齡51歲~82歲,平均年齡(65.35±4.2)歲,病程范圍1 個月~36 個月,平均病程(6.41±4.09)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的診斷均符合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相關標準[1,4]:(1)有帶狀皰疹病史,在皮損愈合后出現疼痛。(2)為自發性、深在性疼痛、跳痛、刀割樣或陣發性疼痛和痛覺過敏。(3)持續超過4 周的疼痛,或在無痛間歇期4 周后發生的疼痛。疼痛的程度往往隨年齡增大而加劇。(4)部分患者在患區內有其他神經異常感覺,如:癢、蟻行感、緊束感?;颊呔谥椴⑼馇闆r下完成本次實驗。排除標準:對患有嚴重精神障礙、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給予排除;排除患有其他皮膚疾病的患者。
對照組:采取藥物治療,具體方法為:所使用藥物以營養神經及止痛藥物為主,甲鈷胺分散片每天口服3 次,每次劑量0.5mg;對于嚴重神經痛患者,可加服普瑞巴林膠囊,每天口服2 次,每次劑量75mg。藥物連續服用4 周為1 個觀察周期。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具體方法為:取皮膚受損部位相應夾脊穴、局部阿是穴為主。針刺處方:夾脊穴、阿是穴、陽陵泉、血海、足三里。確定好穴位后,使患者處于側臥位,應用毫針(規格為0.25×40.00mm)進行針刺。夾脊穴選取平補平瀉法針刺,深度在0.8 寸~1.0 寸之間;足三里給予補法針刺,其他穴位使用提插瀉法針刺,后在疼痛區域選取兩組阿是穴進行電針干預,電針選取連續波,通電量以患者感到舒適、肌肉微見跳動為宜,每次留針30 分鐘,每天針刺1 次,每周針刺5 天,持續針刺4 周為1 個觀察周期。
統計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后4 周的疼痛VAS 評分和臨床治療效果,并進行對比。
(1)VAS 評分標準[5]0 分:無痛;0 ~3 分:患者表示有輕微的疼痛,處于能忍受狀態;4 ~6 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勉強能忍受;7 ~10 分:患者疼痛逐漸加強,并且對患者的食欲及睡眠有嚴重影響。
(2)以《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為依據判斷治療效果:患者疼痛或異常感覺完全消失,局部感覺恢復正常視為痊愈;患者疼痛或異常感覺得到明顯緩解,時而有痛感視為顯效;患者疼痛或異常感覺稍減輕,視為好轉;患者疼痛或異常感覺無任何變化甚至加重視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
數據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治療組患者VAS 評分(1.31±1.56)分,低于對照組患者VAS 評分(3.30±2.23)分。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VAS 評分對比(±s,分)

表1 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VAS 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5 6.96±1.04 1.31±1.56對照組 44 6.88±0.89 3.30±2.23 0.34 4.84 0.74 <0.05 t P
經過治療,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8.2%,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楊××,女,60 歲,于2016 年8 月9 日就診。1 月余前右臂伸側皮膚起簇集性水皰,沿神經排列成帶狀,伴有灼熱刺痛感。在外院診斷為“帶狀皰疹”,予更昔洛韋靜脈滴注、口服甲鈷胺分散片、外涂阿昔洛韋軟膏,治療10 日后,水皰逐漸收斂結痂脫落。皮膚灼熱刺痛感持續存在,自行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后未見好轉,現來我科求治。刻下:患者神清,精神倦怠,痛苦面容,右臂伸側見大量淡褐色色沉,右肩至右手腕伸側皮膚灼熱刺痛,胃納不佳,夜寐不安,舌尖紅,苔薄白,脈細。針刺主穴取相應夾脊穴及阿是穴,配穴取陽陵泉、血海、足三里,行針得氣后加電針留針30 分鐘。1 日治療1 次,每周治療5 次,治療4 周后灼熱刺痛感消失。
夏×,男,82 歲,于2018 年5 月20 日就診?;颊咦允?月余前右面部及右頸部皮膚出現紅斑水皰,簇集成群,伴皮膚刺癢,在上級醫院皮膚科求治,診斷為“帶狀皰疹”,給予伐昔洛韋片、甲鈷胺分散片口服,阿昔洛韋軟膏外用。后皮損逐漸好轉,刺癢持續存在??滔拢夯颊呱袂?,精神可,右面部及右頸部皮膚見少量淡紅色色素沉著,皮損處皮膚刺癢,納可,寐安,舌淡紅,苔薄白,脈細。針刺取穴:夾脊穴、阿是穴、陽陵泉、血海、足三里。行針得氣后加電針留針30 分鐘。1 日治療1 次,每周治療5 次,治療4 周后刺癢感消失。
中醫認為,本病可因情志內傷,以致肝膽火盛,外受毒邪誘發。毒邪化火與肝火搏結,阻于經絡乃氣血不通,不通則痛。肝火脾濕郁于內,毒邪乘之誘于外,氣血瘀阻為其果,氣血阻于經絡,致使經氣不宣,經脈失疏,則疼痛不休[3]。因此在治療上主張以疏通經脈,通經活絡為主。
本文針刺治療所選穴位為夾脊穴、阿是穴、陽陵泉、血海、足三里。針刺夾脊穴具有調暢患部氣血、疏通經脈的作用;針刺阿是穴則可以起到活絡止痛的目的;針刺足三里可補中益氣、疏風化濕、通經活絡;遠端取陽陵泉以疏通少陽經絡;針刺血海活血祛風。以夾脊穴、阿是穴為主,其余穴位為輔,共同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效果極為顯著,明顯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后,治療組患者VAS 評分(1.31±1.56)分,低于對照組患者VAS 評分(3.30±2.23)分,組間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8.2%,組間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患者在用藥的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治療效果顯著高于采用單純藥物治療的對照組,這充分表明,采取針刺在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上療效明顯,促進患者疼痛消失,減輕患者病痛,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