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仲
(監利縣精神病醫院精神科 湖北 監利 433309)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在享受到更多生活便利時,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壓力也逐漸增加,壓力的增加導致人們的生活方式往不健康方向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臨床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大部分精神病患者的病情能夠在臨床治療下得到良好控制,但有少部分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患者出院后也需要持續接受護理[1]。本次研究對重型精神病患者采取社區管理,研究詳細內容如下。
選擇在社區醫院在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期間接收的98 例重型精神病患者進行研究,患者分為干預組與參照組,患者數量均為49 例。干預組中男病例數為25 例,女病例數為24 例,患者年齡集中分布在24 ~70 歲區間,平均年齡范圍為(40.31±2.16)歲。參照組中男病例數為26 例,女病例數為23 例,患者年齡集中分布在25 ~72 歲區間,平均年齡范圍為(41.35±2.19)歲。比較干預組與參照組患者的臨床資料,P>0.05。
參照組患者在臨床中采取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用藥、飲食與生活指導[2]。干預組患者采取社區管理,管理內容有以下幾點:
(1)為患者創建社區健康檔案:護理人員在患者回歸社區后,需要根據每一位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創建個人化健康檔案,健康檔案中需要詳細記錄患者的臨床一般資料,并詳細記錄患者的診療記錄,使得醫生能夠在患者發病時,及時查詢到患者以往的治療情況,使得醫生能夠給予患者準確的處理措施,盡最大程度的降低意外事件的發生率。
(2)開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護理人員需要在社區中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健康教育工作,護理人員向家屬詳細講解患者在服藥后可能會做出的舉動以及相關應對措施,比如說患者服藥后出現動作呆板、便秘、嗜睡等癥狀,護理人員告知患者這些癥狀屬于正常現象,無需過多擔心;但患者出現四肢顫抖、坐立不安與頭頸歪斜等癥狀時,護理人員需囑咐家屬及時聯系醫生,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用藥調整。護理人員告知患者與家屬疾病的可能病因與生活注意事項等,比如說護理人員需建議家屬監督患者,不要讓患者抽煙、喝酒與熬夜。同時護理人員還需對患者開展心理疏導工作,盡可能的讓患者與家屬以平常心態對待疾病。此外護理人員還可告知家屬治療重型精神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構建良好的家庭氛圍,囑咐家屬要對患者的人格與隱私給予足夠尊重,生活中對患者平等對待,既不能夠過分遷就患者,也不能夠過分指責患者,盡可能的鼓勵患者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3)運用工程療法:護理人員保存患者家屬的聯系方式,并定期與患者家屬進行聯系,從而時刻掌握患者的生活動態。同時護理人員可與家屬聯合對患者開展工程療法,即護理人員與家屬共同指導患者開展工療與娛療訓練,比如說護理人員能夠組織社區中的精神病患者開展集體運動活動,讓患者們一起進行打太極運動;家屬則能夠在家庭中帶領患者進行掃地、洗碗等家務活動,通過工程療法來讓患者的治療效果得到進一步提高。
觀察研究組與參照組患者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包含有軀體健康維度、物質生活維度、社會功能維度與心理健康維度,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研究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s,分)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s,分)
組別 例數 軀體健康維度 物質生活維度 社會功能維度 心理健康維度干預組 49 66.38±9.84 45.69±7.58 67.48±9.55 68.59±9.68參照組 49 55.20±8.21 32.16±5.73 54.71±8.34 54.38±8.26 6.109 10.015 7.145 7.934 0.001 0.001 0.001 0.001 t P
精神病是臨床中較為多見的一種疾病,精神病患者的主要病理改變是其大腦功能失去平衡,社會環境、心理因素與生物因素等都能夠誘導患者發病[3]。精神病會導致患者精神活動發生障礙,該疾病會導致患者出現情感障礙與認知障礙,這使得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顯著降低,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
社區管理是在患者出院后仍然對其展開護理干預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社區護理人員為患者構建健康檔案,并定期與患者家屬進行聯系,能夠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使得護理人員能夠及時根據患者病情變化來調整治療策略,使得社區護理工作更具針對性,從而取得更好的社區管理效果。研究結果數據表明干預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這充分說明社區管理對重型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效果要顯著優于常規護理。
總結以上內容可知,重型精神病患者接受科學有效的社區管理,能夠讓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得到良好控制,患者的社區生活質量也能夠得到進一步提高。因此臨床可積極推薦重型精神病患者運用社區管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