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寧

林教授是我們大學時的網紅老師。他學識淵博,知天文、懂地理,簡直就是一部奔跑的活字典。最關鍵的是他潛心鉆研心理學多年,深諳各類人群的內心世界。據說,在課堂上,他不但能讓同學們在捧腹中快速領會知識要點;在課后,他化身精神導師,又讓同學們在希望中重拾對生活的熱情。跟他聊過的學生無不豁然開朗,信心倍增。
教授姓“林”,意為“樹木成片”,同學們都親切地稱他“大樹先生”。為了讓更多同學近距離接觸教授,感受教授風采,學生會特別安排一次“大樹時間”。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凡是心有千千結的同學,均可以到這棵大樹下“化結”。我作為學生會的成員,自然變身為此次活動的“小樹枝”,除了維持會場秩序,同時負責整理教授語錄。那可是記錄教授妙語金句的最好時機。
當天的現場氣氛異常火爆。數百名同學提前兩個小時便在門外候場,教授亦是盛裝出席,藏藍色中式立領西裝搭配淺灰色羊毛圍巾,同棕灰的發(fā)色相映成彰。一開場,同學們便踴躍發(fā)問,各種各樣的難題像無數個跳躍的小球朝教授奔來。教授則耐心“接球、傳球”,始終面帶微笑。活動結束,同學們順心而歸。然而,翻開我的小本本,卻連一頁紙都沒記滿,倒是記住了教授說得最多的幾句話:
“沒錯,你有這樣的反應是正常的。”
“對,發(fā)生這樣的事,真是難為你了。”
“如果這件事出現在我身上,我未必比你處理得更好。”
可是,這位大神級別的教授跟學生溝通,難道不是用“你不能……你應該……”這樣的句式嗎?
得知我的疑惑后,教授的回答讓當時的我印象頗深:“其實我們很多人并不需要太多的忠告或建議,每個人的性格不同、閱歷不同,生活背景更是大相徑庭,與其指導,不如給予一個善意的附和更令人感到溫暖。”
多年后,我才漸漸明白,真正令人景仰的大人物,從來不需要居高臨下教導任何人,更不會表現出極端的強勢。相反,他們非常溫和,像大樹一樣深邃厚重,帶給人們永恒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