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2019年1月14日,中國手術臺上最年長的醫生、97歲的吳孟超院士退休了。
不禁想起在2018年7月14日央視《朗讀者》節目中,吳院士在朗讀張曉風的散文《念你們的名字》后,諄諄教誨醫學院學生的一段話:“孩子們,讓別人去享受人上人的榮耀,我只祈求你們善盡人中人的天職。”
不追求“人上人”的榮耀,盡“人中人”的天職,這也是吳孟超院士從醫76年的人生寫照。人們稱他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他卻說,自己只是一名醫生。在76年的從醫生涯中,他拯救了超過16000名患者。退休前,他堅持每周至少3臺手術。
古人說:“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做到善盡人中人的天職,就要有無己、無功、無名這樣的人生境界。
做人中人,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尋找自我的方式。在豐沛別人的精神時,先充實自己的心;在一切的給予之前,先讓自己擁有——擁有無私奉獻精神。
人中人,是人饑己饑、是將心比心。看任何一個眾生受苦,就有如自己受苦一般。這樣的人,是在別人的黑暗傷痛中,他自己甘做一盞燈。
在《朗讀者》節目中,主持人讀了幾封別人寫給吳院士的信,其中一封,是和吳院士合作多年的護士寫的。信中說:“認識您30多年了,在很多人看來,您是個傳奇,但只有我看過,手術后靠在椅子上的您,胸前的手術衣都濕透了,兩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的雙手微微顫抖。嘆口氣說,力氣越來越少了,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術室倒下了……你知道我是愛干凈的,記得給我擦干凈,不要讓別人看見我一臉汗的樣子。”
吳院士在節目中還說:“這世界上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缺乏的是一個人,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某些醫生永遠只能收到醫療費,我愿意你們收到的更多——別人的感念。我知道有一天將有別人念你們的名字,在一片黃沙飛揚的鄉村小路上,或者在曲折迂回的荒山野嶺間,將有人以祈禱的嘴唇,默念你們的名字。”
做人中人,是吳院士對后輩的祈盼,也是他一輩子都在身體力行的人生理念。相信善盡人中人天職的人,人們會永遠感念著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