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皓 明珠

在第五屆全國兒童多動癥專題學術會議 上,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李啟民(前排居中),呼吁加強兒童多動癥等心理疾病的知識普及和篩查等工作
當孩子患上一種名為注意力缺陷和多動障礙(以下簡稱多動癥)的疾病時,家長還蒙在鼓里。從表面上看,孩子只是好動、坐不住,甚至顯得更加聰明伶俐,在傳統觀念中,這難道不是孩子的天性嗎?
在醫學上,多動行為背后是注意力無法正常集中,多動行為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控力的增加而減少,但是注意力缺陷很難緩解,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影響孩子一生。
2019年3月6日,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貴州省精神衛生中心)專門開設了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習困難)門診,已經確診了數百例多動癥,并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多動癥專家的指導下,開展了專業干預治療。
多動癥在家長的認知中,往往只是多動行為或調皮搗蛋。“多動癥男孩子偏多,往往比較聰明、智商高。”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婦女兒童精神科副主任熊杰介紹說,“家長沒有注意到‘動來動去背后的注意力缺陷問題。”
根據孩子生活中的很多細節,可以判斷是否有注意力缺陷問題:孩子上幼兒園能不能專心聽老師講一段故事,孩子畫畫的時候會不會不自覺地把目光從畫紙轉向筆尖,做練習題是不是總拖拖拉拉完不成……
還有的孩子會沒有輕重地招惹同學,削鉛筆時可能隨手就在同學身上畫上一道;受不了課堂紀律的約束,跟老師、同學都相處不好;時常打架被請家長……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副主任醫師錢英解釋說:“多動行為是注意力缺陷較為明顯的一個表現,在學習和生活中還有許多細微的表現。”
“孩子大腦里有一種叫多巴胺的東西不夠。”錢英打了個比方,“大腦里好像在打一場仗,多巴胺分泌正常的情況下,大腦里的元帥可以指揮一切,士兵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靜;如果多巴胺分泌少了,這個元帥可能就睡著了,士兵會不受控制地亂動。”
2018年,發表在《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的一篇文章顯示,中國兒童多動癥總患病率為5.6%,亞組分析顯示男童患病率為7.7%,女童患病率為3.4%。錢英介紹說,而正式就診的不足1/3,就診后接受正規治療的比例更低。
真正讓孩子走進醫院就診的原因,是學習狀態出現了問題。在對大量病例進行分析后發現,小學一年級和三年級是孩子患多動癥的高峰期。
熊杰的孩子才上一年級,老師找熊杰咨詢:為什么班上有的孩子無論如何也不能專心聽講?這直接導致學習跟不上。“六七歲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只能集中幾分鐘,肯定沒法正常學習。”熊杰說。
研究發現,有一部分多動癥孩子智商很高,上一年級、二年級時每堂課專注時間不長,也能學到一些知識,靠著聰明還能勉強跟上學習進度。一般到三年級的時候,學習成績會顯著下降。這時如果再不就診,到了六年級和初中,孩子會面臨更嚴重的問題。“往往是學習成績不好,人際交往也不好,孩子發現自己怎么人見人不愛啊?”錢英說,“孩子會因此產生自卑心理,加上青春期來臨,很多孩子跟家長的關系也很僵。”
錢英反對一些家長動輒說孩子青春期太叛逆,“其實孩子心里也委屈,根本控制不了自己,是腦子里的多巴胺出了問題。”錢英通過與大量多動癥孩子接觸發現,這時候如果孩子感受不到老師、同學或家長的溫暖,也沒有及時就診,最容易沾染壞習慣,比如沉迷網絡、吸煙、喝酒等,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熊杰曾經和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多動癥專家去一個戒毒所做調查,發現戒毒人員在兒童時期有多動癥的比例非常高,基本沒有得到過專業干預。而且人生軌跡也出奇地相似:從學習成績落后發展到出現行為問題,漸漸影響情緒出現人格缺陷,再受到誤導進一步出現毒品成癮……
多動癥對孩子成年后的影響同樣明顯。
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專家研究的病例里,有的孩子成年后遲到、拖延是最常見的問題,甚至無法按時上班,嚴重的“啟動困難”,以至于經常受到領導批評;有的孩子成年后嚴重拖沓,勝任不了工作,被同事認為沒有責任心;還有的孩子成年后因為自責導致了嚴重的情緒問題,社會地位降低,越來越跟不上同齡人的腳步。
也有的孩子成年后顯示出“高功能”。一個北京大學的博士生,研究能力并不弱,但是一直沒辦法寫論文;一位40多歲的大學老師,靠著驚人的自律完成了自身知識積累,但是他必須制定特別嚴格的時間計劃表,才能完成工作,成為博士生導師后,則必須靠提升注意力的藥物,才能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
錢英認為,要預防成年后出現類似問題,需要從小對多動癥進行干預,她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是對學齡前多動癥進行干預。國際通行的對多動癥認知是“及早判斷、及早行動、積極治療”,錢英解釋說,這意味著不一定要對學齡前多動癥下診斷結論,但是一定要盡早對有多動癥表現的孩子進行專業干預,特別是非藥物干預。
錢英特別欣慰,在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習困難)門診開設半年后,有了第一位就診的學齡前孩子,盡管最終診斷結果并不是多動癥,但是錢英認為,這說明家長對這種病的認識開始萌芽。
錢英解釋說,人的大腦發育到一定年齡就會比較成熟,但是人的執行技能的發育持續時間會比較長,有的人會一直發育到成年后。可以用一些專業方法,促進執行技能發育緩慢的孩子提升發育水平。
目前,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和深圳兒童醫院,正在聯合做學齡前多動癥干預的嘗試,國外的專業研究者也參與其中。錢英發現,幾個月的訓練后,有的孩子進步明顯。“確切的結論在5年后可能會研究出來。”錢英說。
為了讓家長了解學齡前多動癥的治療知識,錢英寫了一本書,介紹如何進行執行技能的家庭團體訓練,讓家長能發現問題、重視問題,并對孩子做一些主動干預。
錢英認為,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家長和孩子真正坐到專業醫生面前,但是頗為尷尬的是,專業醫生往往在精神衛生機構或者人們常表述的“精神病醫院”中,帶著孩子走進這些場所,在家長心理上還是難以邁過的坎兒。
錢英注意到,一些民營早教機構開設了兒童注意力訓練課程,收費是公立醫院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許多家長愿意給孩子報名。錢英認為,一方面要看到這些機構良莠不齊,沒有教學標準,老師的專業素養不一定能勝任課程要求;另一方面,未來專業機構可以和教育機構合作,把專業知識融入幼兒園和學校的課程,家長和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婦女兒童精神科主任吳剛也表示:“希望專業門診能帶動更多人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就當作治一次心靈感冒。”吳剛計劃為科室爭取一批專業的診療設備,輸送更多的醫護人員參加專業學習,未來建設一個與教育機構和公益組織合作的平臺,趕走陳舊思想下的“病恥感”,讓更多多動癥孩子快樂地接受治療。
(據《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