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娟

蔡加漸夫婦正在海灘清理垃圾
福建泉州的東大垵海灘,曾經垃圾遍地,臭氣熏天,嚴重污染了海面。兩位熱愛游泳的七旬老夫婦,看到這些非常痛心。他們一家三代人自發行動起來“凈灘”, 保護海洋環境。經過5年努力,硬是清理垃圾近800噸,使這里奇跡般地恢復了幾十年前的美麗。如今的海灘藍天黃沙,碧海白云,浪潮退去,白鷺等水悠閑踱步覓食,美如童話世界。
今年70多歲的蔡加漸和老伴陳省華,都是福建泉州祥芝鎮人,據老人介紹,這里的東大垵,曾經是非常美麗的碧海銀灘。但從幾十年前起,附近居民開始往海邊倒垃圾,加之風向和洋流將大量海漂垃圾集中推向東大垵岸灘,這里成為天然的“廢品回收站”。
到處是破舊的皮鞋、衣服、手套、橡膠輪胎、腐爛的網繩等。就連海灘邊的蘆葦叢中,同樣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垃圾遍布。撿去表面一層垃圾,翻一翻下面,赫然又是一層垃圾,令人觸目驚心。到后來,成堆的建筑垃圾也開始往這里倒,并一點點向海邊蔓延,很快侵占了整個海灘。垃圾中的布條半嵌在海沙里,10多米長,好像海底的漁網,不時會纏住游泳的人。蔡加漸和老伴都是游泳愛好者,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開始有了清理海灘垃圾的想法。
向來熱愛環保的夫婦倆說干就干。第一次上灘撿垃圾,陳省華做足了準備,戴上帽子,又用圍巾包住臉。她退休前是小學副校長,臉皮薄,撿垃圾怕遇見熟人。第一次見老伴發怵,蔡加漸笑著打趣說:“原來陳校長也有怯場的時候啊!”
就這樣,從2014年7月開始,這對老夫婦每天去海灘將漂浮的木頭、塑料瓶、塑料袋、塑料泡沫等垃圾進行清理,然后用籃筐裝起垃圾,合力抬著往外運,一筐接著一筐,從早運到晚。每天晚上回去都會打濕鞋襪,有的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
老人的幾個兒女最初持反對態度,但轉念一想,這肯定是老爸老媽心血來潮,估計過幾天就知難而退了。但沒想到,兩人還真是鐵了心要做這件事。后來老兩口甚至還買來麻袋、扁擔、鏟子、竹筐、塑料桶等各式各樣的裝備。
這本身是一種“義舉”,沒想到花錢受累不說,最初很多人過來圍觀還十分不理解。因為人人都覺得海那么大,把垃圾都扔進去天經地義,而這些是永遠都撿不完的!因為海灘上的垃圾就像冰山,一片區域好不容易清理干凈了,海浪又會將沙子里的垃圾翻上來。有人覺得這對退休老人是閑得無聊瞎折騰,甚至以為他們是為了出風頭,別有目的。
最可惡的是,在夫妻倆撿垃圾時,還有人故意將玻璃瓶摔在他們清理過的區域,碎片散得到處都是,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地再清理一遍。
死魚、腐爛的各類廚余垃圾,氣味熏得兩人發暈。盛夏熱的時候接近39℃,別人都以為夫妻倆熬不住,但一雙背影還是定時出現在烈日下或大風中的海邊。蔡加漸說,其實平時老伴最怕曬太陽了,但自從聽他講了保護海洋環境的重大意義后,面對眾人的不理解,還是義無反顧地每天跟著他去海灘清理垃圾。
老伴陳省華很喜歡旅游,凈灘前,她去過20多個國家。但是自從開始清理垃圾之后,就再也沒出門旅游過。就連過去經常和她在一起跳廣場舞的朋友都說,垃圾如山還想清理海灘,看來陳校長兩口子是要演繹一下“愚公移山”的故事!陳阿姨聽了大笑說,“環境好了子孫都可以受益,我們可不圖什么虛名!”
兒子蔡鵬澤擔任祥芝鎮漁業協會副會長,平時工作很忙,對爸媽清理海灘的作業細節并不了解。一天傍晚,他手機里忽然收到朋友發來的一張照片:在海灘上,蔡鵬澤的父母一人提著一個蘿筐,正吃力地往岸上搬運海灘垃圾,父親光著膀子曬得黝黑,母親頭發被海風吹得零亂……看到這一幕,蔡鵬澤眼淚都出來了。從此,他也加入到凈灘行動中。
“仁者愛人,渡人自渡”,蔡加漸夫婦常說的這句話,漸漸得到了居民們的認可。有人甚至直接就成了義務宣傳員。夫妻倆平時在海灘上清理得最多的是塑料和泡沫碎塊,他們從網上了解到,這些垃圾對海洋生物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不要說在中國近海,即使在非常遙遠偏僻的北太平洋中途島上,人們都發現了大批“莫名其妙”死掉的鳥類,后來經科學研究發現,這些鳥都是因誤食塑料垃圾導致喪生的。看到這些,老蔡夫婦頗感震驚,他們說,看來“愛護地球愛護我們的生命”這句話,還是很有科學道理的。????老伴陳省華說,“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垃圾入海前,把它們撿起來處理掉。垃圾一旦入海,就再也撿不起來了。”老蔡聽了頻頻點頭,這也更加堅定了這對七旬老人的“清灘”信心!
海灘上撿垃圾不容易,剪刀、掃把、鋤頭、鐵鉤、砍刀……十八般兵器樣樣派上用場。他們還自制了一種特殊工具,專門用來勾那些埋在沙子下面的破布條。有時布條埋得太深,兩人合力連挖帶拽,要折騰半天。因為撿垃圾,有一次陳省華的手被劃傷,被感染了后,反反復復,足有半年才好。
除了大塊的布條、舊麻袋,最令人頭疼的,還有深埋在沙里的廢舊汽車輪胎、建筑垃圾等,憑人力甚至根本清理不了,要用挖土機、吊車鉤住,才能“連根拔起”。

蔡鵬澤(左一)與父母參加凈灘行動
為此,在凈灘的第一年,蔡加漸和老伴都是自費采買、租賃各種工具,還花了8萬元雇車,將清出的垃圾運往轉運站。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清20多噸,四五部車來回運。看到這些,街坊四鄰還有夫婦倆的一些好朋友,都頗受感動,他們也主動抽空來幫忙。

在蔡加漸夫婦的努力下,曾經滿是垃圾的海灘變了模樣
蔡加漸說,海洋垃圾一部分停留在海灘上,一部分可漂浮在海面或已經沉入海底。這些年,海洋環境不斷惡化,有的海岸邊陣陣惡臭,早已不再是清爽的海風。
“我們兩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必須號召更多人一起努力。”蔡加漸和陳省華在發動了親朋好友之余,制作了不少紅袖章和小旗子,印上夫妻倆的電話號碼,沿著海灘插起來。
海灘行動初見成效,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他們的故事,紛紛參與到凈灘行動中。附近的學校組織孩子們一起來撿垃圾;很多居民拖家帶口來凈灘,甚至還有一些外地的居民也參與進來。一位老漁民雙手合十對蔡加漸夫婦說:“你們都是好人,要活到100歲。”那一刻,蔡加漸眼淚流了下來。
2015年9月,蔡加漸組建起“美麗海岸志愿者協會”,成員達百人;泉州各地的志愿者,也遠道而來幫忙。之后,政府部門出資補貼協會,將蔡加漸先前自掏腰包的凈灘費用報銷,但夫妻倆仍然捐出2萬多元。
蔡加漸說,大量的海洋塑料垃圾不僅污染了環境、破壞了食物鏈,而且最終危害的人類。比如海洋塑料垃圾已經玷污海鹽,大家在食用鹽的同時也攝入了塑料垃圾。所以,為了保護大家和子孫后代的身體健康、為了食物鏈不遭到破壞,大家要共同攜手保護大家賴以生存的地球。
清理東大垵海灘垃圾,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夫婦倆和大伙的努力下,僅用1年多就初見成果。“海灘干凈了,看到我們這么辛苦,扔垃圾的人也慢慢少了。”
2016年11月,協會登記在冊的會員有376名,協會黨支部成立。考慮到父母年事已高,兒子蔡鵬澤扛起了大旗,全面負責組織和管理協會日常事務。為了更好地宣傳保護海洋、保護家園,蔡加漸的女兒蔡珊蘭利用自己的音樂特長,幫協會排節目。
從兩個人,到一家人,再到一群人,一個關于凈灘的故事漸漸流傳開來。在蔡鵬澤的手機里,存著多張祖孫三代參加凈灘行動的照片,他15歲的女兒和8歲的兒子也時常參加凈灘行動。“不僅是我家,許多老人都帶著兒孫到海邊凈灘。”
從原來的不理解,到現在全家人來凈灘,甚至還有80多歲的老者。一有凈灘活動,協會志愿者及漁村婦女們都放下手中的工作或家務,不計個人得失,積極參與凈灘。幾年來,協會組織凈灘行動600多場,參與者達5萬人次,除了東大垵,志愿者的足跡還遍及后斗尾、古浮灣、中心漁港等多處海灘,越來越多的海岸線重現碧海銀灘。
經過5年的努力,蔡加漸和妻子陳省華發揚愚公移山精神,祖孫三代人硬是清理垃圾800余噸,使這里奇跡般地恢復了幾十年前的美麗。如今的海灘藍天黃沙,碧海白云,浪潮退去,白鷺等水悠閑踱步覓食,美如童話世界,兒時熟悉的美麗白沙灘終于又回來了!慕名到這里來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夫妻倆被譽為“凈灘愚公”。蔡加漸夫妻說:“奇跡是由笨辦法創造的。很多事情,一旦堅持下去,就會不同。”
“我們都是在海邊長大的,凈灘行動喚起了大家的家園保護意識。”在蔡加漸和陳省華這對七旬老人看來,這才是最為深刻、最令人欣喜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