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關鍵詞】定制數學活動;彈性作業;小項目研究;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49-0076-01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是我們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學數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也是將來學習和一切發展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兒童感受不到數學學習的快樂,害怕學習數學。要讓兒童“愛學”而且“會學”,享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筆者認為,教師應著力開展數學定制活動,為兒童搭建快樂學習的平臺。
1.布置彈性作業,讓兒童獲得成功的滿足感。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在有經驗的教師的教育實踐中,最困難、最復雜的問題,正是如何使差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并體驗到思考勞動的自豪感。贊可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認為:差異是一種資源。由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為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要求和作業內容。數學高成就學生常常渴望智力刺激與挑戰。當這些學生早早完成當堂作業時,可讓他們思考:你能用其他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嗎?設計并解釋該問題的新計算方法;對于出現的多種方法,找出最優方法并解釋理由。當這些學生對當天新授知識的練習效果優秀時,可只讓他們完成彈性作業中的拓展題。對于數學低成就學生,教師可以只讓他們完成彈性作業中的基礎題。彈性作業的實施,能激勵更多學生投入學習,使他們逐漸產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2.開展小項目研究,培養兒童探索未知的主動性。
為了讓兒童愛上數學,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教師可組織兒童開展數學“長鏈條”小項目研究。它不僅是學習時間上的延伸——從一節課到一周或者更長,更是學習方式上的轉變——從個體獨立完成到同伴合作互助完成。這樣打破時空界限,引領兒童從課內走向課外,從學習知識走進生活,有助于提升兒童的數學綜合素養。如學習“折線統計圖”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蒜苗的生長”小項目研究。在學生經過20天堅持不懈的觀察與記錄后,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大蒜種植以后,根須生長情況如何?”“葉子生長情況如何?”“大蒜種在水里和種在土里的生長情況有什么不同?”“大蒜在陽光下和房間里的生長情況有什么不同?”等問題開展數據分析和交流活動。這項活動沒有落下任何一個學生,每個學生都在與同伴分享著自己的所做所聞、所思所想。
3.創新評價機制,指導兒童建立個性化的“學習檔案”。
評價不僅要關注兒童的學業成績,還要發現和發展兒童多方面的潛能,了解他們發展中的需求,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教師要重視“表現性評價”,通過客觀測驗以外的行動、表演、展示、操作、寫作等兒童的真實表現來評價他們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等。如筆者注重組織學生撰寫數學日記,并讓學生隨機交換閱讀,輪流互評,然后讓學生根據同伴的點評修改、完善自己的數學日記。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的數學日記精彩紛呈,素材都與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同伴的點評更是精彩異常,不少學生都能從數學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還有學生能從人生的意義層面去評價。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建立了自己個性化的“學習檔案”,認識到數學知識不再是紙面上的寫寫算算,而是一個立體的數學世界。
綜上所述,良好的教育氛圍就像空氣一樣,能使兒童得到滋潤,獲得數學學習的快樂。教師應注重引導兒童在機會和可能中自由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與幸福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