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功 鄭生竹
學會“花錢”,是提升現代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標。各級政府部門和領導干部都必須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新變化,不斷提升科學決策水平,提高精準施策能力,讓施策見行見效。
記者近期調研發現,因資金使用標準模糊、審計監督嚴格等,基層產生了“為不花錯,寧愿不花”的心態。以職業技能提升專賬資金為例,“職業技能提升三年行動”已開展一年,僅江蘇省就有80多億元專賬資金,目前只花出去3%左右,資金使用進度嚴重滯后。
穩企穩崗穩就業壓力較大,從上到下、從政府部門到企業和勞動者都盼著這筆錢能起作用,但“花錢”速度依然達不到預期。預期和現實的距離,正是政策落實落細的差距。想方設法激活“沉睡資金”,讓基層敢花錢、辦好事,讓企業和勞動者得實惠、有信心,正是當前的迫切之需。
面對外界“不作為、慢作為”質疑,當地基層干部也是一肚子苦水。“不是不敢花,而是怕花錯。”專賬資金的使用審計比一般資金更為嚴苛,“買醬油的錢不能買醋”,花多了、花少了、花錯了都可能面臨問責。
政府部門資金“沉睡”現象早已有之,個別領導干部甚至對此不以為然,覺得錢花不出去總比亂花要好。但是,當前形勢不同以往,受疫情影響,居民就業、企業穩崗壓力較大,尤需政策支持。
每一筆能補貼到個人和企業的錢,都是特殊時期的兜底和撬動,對厚植民生基礎、培育發展動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相關部門不能坐視“沉睡資金”趴在賬上,應當多方聯動、積極作為、細化政策,把錢花到社會急需的地方去。
知難不難,貴在擔當。近期,在有關方面的支持下,江蘇省鹽城市人社與財政等部門聯合會商,根據上位政策出臺了疫情期間鼓勵線上培訓、補貼中小企業技能培訓等多個辦法,向社會征集職業技能培訓補貼工種,明確了補貼對象、標準和程序,僅上半年就累計支出各類技能培訓補貼資金近1800萬元。
可見,要敢花錢、辦好事還是要靠主動作為。靠上級部門能容錯、給空間,靠主管部門牽好頭、干起來,相關部門配合好、齊助力,更快厘清權責,盡量避免政策沖突,讓惠民惠企政策依規依據、切實落地。
學會“花錢”,是提升現代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標。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從內部控制到審計監督,資金使用的方式和約束都在不斷規范和完善,各級政府部門和領導干部都必須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新變化,不斷提升科學決策水平,提高精準施策能力,讓施策見行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