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琳



“90后”小珂在一家雜志社工作,原本的職位是文字編輯,去年春天,美術編輯因為身體原因要長期休假,雜志社急需招聘一位美術編輯,小珂主動跟領導提出了換崗的想法,領導欣然同意并許可她利用上班時間充電學習。如今一年多的時間過去,她不但熟練掌握了雜志的設計排版工作,還時常能指出文字編輯們在工作中的疏忽和一些常識性錯誤,漲薪指日可待。所謂技不壓身,短短一年的時間,小珂就抓住機會學習掌握了一門新技能,實現了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的斜杠,無形當中提高了自身含金量,也給自己增加了職業選擇的籌碼。
如今,像小珂這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不再滿足于單一職業,嘗試通過多種職業來體驗更加豐富和多元化的生活,于是斜杠就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與傳統職場中單一、穩定和保守不變的工作形式相比,擁有多個職業、多重身份的“斜杠青年”,能夠在更多的崗位和空間里挖掘自身的潛力、開拓自己的才能。“斜杠青年”,不只是身份的疊加,更是一種價值觀體現,不僅可以豐富自已的人生體驗,還能實現個人能力的優化配置,激發人生的無限可能。
“斜杠青年”的核心標準是:擁有兩個以上能被他人辨識的技能優勢,而不僅僅是泛泛涉及多個領域,二者本質不同,帶來的效益也不同。每一位“斜杠青年”都是優秀的時間管理者,主業、副業、生活都需要安排妥當,他們有強大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并且能在某一或某些領域專注且長期投入,從而享受到垂直深耕所帶來的紅利。
多選擇 實現個人能力的優化配置
“近日正式到達拉薩,無高反,吃住順心。正式打開人生第三章節——旅拍生活?!?7月17日,馬俊(化名)發了這么一條朋友圈。
經濟學專業出身的馬俊,兩年前大學畢業后順利入職一家貿易公司。但熱愛攝影的他放不下相機,便在當地一家攝影工作室找了一份兼職,加入了“斜杠青年”的行列。從最開始給朋友拍寫真做起,技術好、審美好、服務好的馬俊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客戶。疫情期間,由于沒條件線下拍攝,馬俊和朋友一起開辦了一個在線攝影培訓班,向對攝影有興趣的人傳授攝影知識。如今,攝影這一副業平均每月能給馬俊帶來近2萬元的收入——遠遠高于自己主業的工資。于是,攢夠了目標資金的馬俊毅然辭去了穩定的工作,決定專心做一名旅行攝影師。
得益于網絡信號的覆蓋,馬俊在上周末為自己攝影培訓班的學生們帶來了“線上拉薩第一課”, 實戰拍攝了藏區的藍天白云。接下來,他的目標就是一邊繼續線上教學工作,一邊在各地旅拍,因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攝影工作并因此獲得不菲的收入,他感到十分開心,同時也很慶幸自己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自己夢想中的生活方式——“一手是生活,一手是熱愛?!?/p>
近期有機構對1988名18~35歲青年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2.3%的受訪者確認身邊有“斜杠青年”。清研智庫等機構發布的《2019年兩棲青年金融需求調查研究》顯示,全國年輕群體中有主業的兼職者、創業者這類“兩棲”“斜杠”青年已超8000萬人,以“80后”“95前”人群為主,高學歷人群占據“兩棲”青年的主流。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表示:“‘斜杠青年是社會開放、進步、變革的必然產物?,F在我們良好的、開放的社會環境,使得青年人思想越來越開放,興趣越來越廣泛,選擇的可能性越來越大?!?/p>
隨著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生產組織形態被大大改變,工作的場景越來越靈活。當一個人就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服務提供商時,“斜杠青年”便成為理所應當,因此,美妝達人、付費咨詢師、數字化管理師、翻譯等新興職業強勢崛起,為多重職業者提供了更多可能。
《2020餓了么藍騎士調研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騎手擁有“多重身份”:26%的騎手同時是小微創業者,4%為兼職自媒體博主,騎手們甚至還有可能是司機、白領等。調查顯示,渴望成為“斜杠青年”的三大原因是尋求額外收入、出于興趣、自我投資與提升??梢姡靶备堋笔悄贻p人關于自我發展的價值取向,它強調的是多元化的平衡以及個性和潛能的探索,并鼓勵將工作、生活和愛好進行更好地融合。
事實證明,當可以將愛好與工作、生活進行很好融合的時候,人生的幸福感將會大大提升,“斜杠青年”的斜杠人生將會激發出更多的潛能和更多彩的人生。
強內核 追求自我認同的發展突破
在鄭州某事業單位工作的王女士是個閑不下來的人,下班之后就常想著能再學點什么,不斷追求突破、豐富自己。幾年前,她兒子正逢青春叛逆期,為了學會與兒子更好地和諧相處、做個優秀的母親,她閱讀了不少相關書籍,報名參加“家長夏令營”,甚至考取了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如今,兒子大學畢業順利就業,她又開始利用閑暇時間學習健康營養師的相關課程,同事們很是吃驚:“你怎么有這么多時間和精力呢?”其實,王女士的收入還算穩定,但她堅信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多學一點知識在提高收入的同時也可以豐盈自我,使自己的專業深度和思維廣度不斷拓展,生活得更充實、更有價值。
在這個多變且多元的社會,聰明人自然會提前下手,多學習一些技能以備不時之需,他們已將“斜杠”視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本職工作僅能滿足穩定的生活,而“斜杠”為實現自我、追求突破提供了條件。正如萬通集團創始人馮侖曾表示的:“人生沒有不可能,每一個‘斜杠意味著一種可能,意味著你其實還能走得更遠?!?/p>
像王女士這樣的人其實很多,對他們來說,“斜杠”就是一種價值觀,可以將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相融合,在“斜杠”中獲得成就感,實現自我突破和自我認同。就像一棵大樹,主干堅挺粗壯,然后衍生出許多分支,不但枝繁葉茂,而且與主干緊密相連,分支越多,樹木就會越茂盛。而“斜杠青年”也一樣,每多一條“斜杠”,就能使自己的世界更豐富多彩,“斜杠”越多,越具備廣闊的知識面,越擁有足夠的思維廣度和專業深度,越具個人魅力。
求拓展 探索多元人生的無限可能
知乎用戶“閑掃落花”是一名教師,因為喜歡文學常?;燠E于各網文平臺,在閱讀的同時也嘗試自己寫一些作品,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多關注。今年疫情期間,她看到知乎上一些有趣的討論,便把幾年前創作的一篇小說放了上去,沒想到很快就得到網友的認同。今年3月,她突然收到知乎編輯的短信,想要購買其小說為期10年的獨家版權,并支付給她這期間的10萬元分成?!案杏X就是突然發了一筆橫財,自己的作品能得到這么多讀者的肯定,我真的非常滿足?!彼f。
過去,我們的生活被簡單地規劃成“兩點一線”,是因為我們除了上班、回家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渠道。而且大多數人的技能和勞動成果也只能在“單位”這個平臺上才可以展示并換取酬勞。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知識的傳播渠道日益多元,每個人都能在這個網絡上建立自己的小天地,并且和全世界發生著聯系,以智力、興趣、知識、專業技能為內容的勞動付出出現了多種變現方式,社會化媒體的快速迭代和發展也促使知識傳播不斷衍生出新的模式,催生了越來越多可供專職或兼職的靈活崗位,給了年輕人乘風破浪的舞臺,也給他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斜杠”人生。多種不同身份給年輕人探索多元人生帶來可能,個性和潛能的深層次拓展,使“斜杠青年”們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實現了高度的價值滿足感。
智聯招聘在6月發布的《2020年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職業人對副業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在擁有一份主業的同時,這一屆職業人紛紛“發揮自己的專長和能力”,選擇靈活就業、自主創業或兼職。
“智能化平臺將所有的服務都云端化,個體從業者只要有一臺手機或電腦就可以加入,不需要經過長期專業的培訓,基本實現了零門檻。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知識和經驗,都可以通過知識分享平臺進行傳播。”知乎合伙人兼首席技術官李大海說,智能化平臺為個人的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
同時,國家也瞄準靈活就業,給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支持措施。7月15號,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大力發展微經濟,鼓勵“副業創新”。7月31號,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從5方面提出了14條措施,促進靈活就業。
受關注 古今中外都有“斜杠青年”
其實,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是“斜杠青年”。
比如北宋官員沈括,他所創作的《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同時他在書畫收藏與鑒賞方面也是行家,撰寫過《圖畫歌》,用詩歌的方式,對兩晉至宋代50多位名畫家的作品及風格進行品評,語言精練、視角獨到,得到高度評價;他攻讀兵書,精心研究城防、陣法、兵車、兵器、戰略戰術等軍事問題,編成《修城法式條約》和《邊州陣法》等軍事著作;他還是哲學家、音樂家、地理學家、解剖學家……毫無疑問,沈括是一位妥妥的“斜杠青年”。
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背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人知道他是詩人,看過《黃州寒食詩帖》的人知道他是書法家,吃過東坡肉、東坡肘子,了解他游歷四方被貶經歷的人知道他是美食家,走過蘇堤的人知道他是工程師……
還有“文藝復興三杰”達芬·奇,他不但創作了《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油畫,還發現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對傳統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設計出初級機器人,甚至設計了一套方法以做心臟修復手術,可以說,500多年前的達芬·奇在建筑、科學、音樂、數學、工程、文學、解剖學、地質學、天文學、植物學、古生物學和制圖學等領域都有極高的造詣和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成就。
不管在什么年代,擁有多種才能的人都是具有獨特魅力的,他們的多才多藝,常常會被世人所津津樂道。
結語
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運用,商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新興職業的強勢崛起,現代就業觀、擇業觀的改變……都成為“斜杠青年”旺盛生長的土壤?!靶备芮嗄辍庇缮僮兌?,對于個人和社會均大有裨益。對于年輕人來說,積極擁抱新潮流,主動淬煉自己,掌握多項技能,在很多領域大顯身手,不僅能獲取多類報酬,還能多方位實現自己的職業價值,從中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于社會而言,在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時代,越來越需要既具有專業知識又適應社會多方面工作的復合型人才,“斜杠”是經濟社會發展賦予年輕人的多元選擇,他們的存在也反哺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大環境注入了新的活力。